质保3年只换不修,厂家长沙实了个验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用途概述与方法框架
伯乐电穿孔 1652100 面向微生物(细菌、酵母等)核酸导入的指数衰减脉冲方案。所谓“使用方法”,不是单一按键步骤,而是“环境—耗材—参数—执行—评估—维护”的闭环。下面给出可直接落地的七步法与多场景细化流程,帮助快速建立稳定、可追溯的电转化方法。
二、七步法总览(上手即用)
第1步 环境与设备:台面干燥、接地可靠、通风良好;主机通电自检通过,杯槽与触点洁净干燥。
第2步 耗材就绪:预冷电击杯(0.1/0.2/0.4 cm 任选其一)、无菌吸头、冰盒、复苏培养基、选择性平板。
第3步 细胞与核酸:新鲜高感受态细胞置冰;高纯、低盐 DNA 现配现用。
第4步 参数预置:根据杯间隙设电压;以“中等能量、短脉冲”作为起点,再逐步微调。
第5步 充样排泡:沿杯壁加样至覆盖电极有效高度,轻敲排泡,擦干杯外壁水迹。
第6步 插杯触发:杯体插至定位,确认面板状态正常,一键触发,取出后立即复苏。
第7步 记录评估:记录设定/实测读数、时间常数、是否见弧、菌落数与存活率,更新方法库。
三、设备与界面要点(用于正确“按键”)
电压设定键或旋钮:分辨率细,用于微调场强。
触发键:仅在杯槽闭合且安全联锁满足时可执行。
显示窗口:常见显示为设定电压、实测峰值、时间常数或脉冲完成提示。
报警指示:出现异常闪烁或蜂鸣时,先停机复位,排查杯体、触点、样品状态。
四、选择杯间隙与体积(方法的第一决策)
0.1 cm:高场强短脉冲策略,适合难转化或厚壁菌,前提是彻底去盐与严密排泡。
0.2 cm:通用方案,场强与体积平衡;多数原核与酵母的首选。
0.4 cm:较大体积或温和策略,适度提高电压或延长脉冲能量补足跨膜驱动力。
体积与液面:以液面高出电极顶端约 1–2 mm 为宜,确保工作区完全浸没。
五、参数设定的实用逻辑
场强估算:E≈V/d。确定杯间隙后再决定电压窗口,避免无谓试错。
能量与热风险:在保证效率的同时,尽量用“稍低电压 + 合理时间常数”来抑制热累积。
起步策略:首批样品采用中档电压、单脉冲;若效率偏低,再小步升高电压或增加能量。
时间常数认知:样品等效电阻 R 与固定电容 C 决定 τ=R·C;去盐、预冷提高 R,从而拉长 τ,放缓衰减速度。
六、标准使用流程(详细操作版)
预检
• 断电状态下检查电源线、保险丝、接地端;通电后观察自检与面板状态。
• 以空杯试插拔,确认触点弹力与限位,杯槽无液滴与盐雾。
备样
• 细胞在冰上轻柔混匀,避免剧烈涡旋造成剪切损伤。
• DNA 高纯低盐;若来源溶液含盐偏高,先做等体积去盐或乙醇沉淀后复溶。
充样与排泡
• 移液器尖端贴壁下注,缓慢推进;若见微泡,轻叩杯壁或短暂低速瞬离。
• 酒精棉擦净杯外壁的冷凝水与残液,避免表面漏电与接触不良。
插杯与触发
• 按标识方向将杯体插至定位,合上杯盖或压杆。
• 复核电压与准备状态,确认无报警后触发。
• 触发完成,立即向杯内加入预热或室温复苏培养基并轻柔混匀。
复苏与接种
• 复苏 30–60 分钟(依菌种与载体),再进行涂板或接种液体培养。
记录
• 记录设定电压、实测读数、时间常数、杯间隙与批号、DNA 量、是否见弧、复苏条件、平板稀释倍数与菌落统计。
七、不同样品的推荐起点(用于“第一次就成功”)
大肠杆菌与近缘革兰阴性
• 杯:0.2 cm;体积 40–60 µL;
• 电压:中档起步,视电弧情况小步调整;
• 复苏:富营养培养基 45–60 分钟。
酵母
• 杯:0.2–0.4 cm;
• 电压:较高区间或增加能量;
• 配合细胞壁处理与较长复苏时间。
厚壁或难转化菌
• 杯:0.1 cm;
• 策略:高场强短脉冲,极度重视去盐与排泡,复苏条件温和,延长恢复时间。
以上为起点,需结合菌株、载体大小、缓冲体系与实验目标进行微调与网格优化。
八、避免电弧的四条主线
去盐:低盐或专用转化缓冲液,DNA 溶剂也要低盐。
排泡:沿壁加样、轻敲让微泡上浮,目测无泡后再进槽。
干燥:杯外壁与杯槽接触区保持干燥清洁。
温控:全程低温起步,抑制导电性与热积累。
九、见弧后的正确处理
立即更换新杯与新样;不要重复使用发生过电弧的杯体。
降低电压或改用更大间隙,复查去盐与排泡。
清洁触点与杯槽,待完全干燥后再上机。
在记录中标记“见弧”并注明原因与改进措施,纳入后续优化。
十、效率与存活率的双目标优化
先锁定“存活率不过度下降”的电压上限,再在此范围内寻找效率峰值。
调整顺序建议:电压 → DNA 量 → 复苏时间 → 体积与杯间隙。
采用多档稀释涂板,覆盖低到高效率区,避免“只看到零或满盘”的盲区。
连续三批复现同一参数点,确认稳定性再纳入方法库。
十一、数据记录模板(文本版,可抄用)
• 日期/操作者/设备编号
• 杯间隙与批号/体积/液面高度刻度
• 设定电压/实测峰值/时间常数/是否见弧
• 细胞批次/OD 或密度/预处理方式
• DNA 浓度与体积/载体信息
• 复苏条件/培养基类型/平板稀释倍数
• 菌落数与转化效率/备注与偏差处理
• 结论:是否加入“推荐参数库”,下一步改进计划
十二、多人实验室的“方法固化”
固化细节:插杯方向、液面高度、触发时点、复苏时间写入 SOP 清单。
批次管理:同一批次杯体与吸头,降低器材差异。
培训考核:新手完成理论与实操双考,通过后方可独立上机。
CAPA:对偏差建立纠正与预防流程,定期复盘。
十三、常见问题速查
无菌落或极低
• 细胞问题、DNA 质量不佳、能量太低、复苏不足或选择太苛刻。
• 解决:换新细胞与高纯 DNA,微升电压或延长复苏,放宽选择性强度后再回调。
存活率差、菌落畸形
• 单次能量过高或多次触发间隔太短。
• 解决:降电压或改大间隙,延长间隔,预冷更充分。
实测电压与设定偏差大
• 触点接触不良、杯外壁潮湿、盐雾污染。
• 解决:清洁干燥、检查弹力与限位,更换杯体。
波形拖尾明显
• 接触电阻上升或样品导电性异常。
• 解决:清洁触点、复查去盐与温控,必要时更换杯型或参数。
十四、方法学进阶:小而快的网格试验
固定杯间隙与体积,电压设置 5–7 个小步进点。
在效率较高的两个点,微调 DNA 投入量与复苏时间。
建立“二次日复测”,确保优选参数不是偶然。
将“见弧率”纳入评分,优先选择低见弧又高效率的组合。
十五、复苏与培养的关键细节
复苏介质尽量富营养且新鲜;时间足够才能表达抗性。
涂板设多档稀释,避免单一稀释导致信息丢失。
培养温度与时长按菌种要求执行,出现拖尾或异常时回看复苏链路。
十六、卫生安全与废物处置
电气安全:触发前后都保持杯槽与周边干燥。
生物安全:在安全柜内完成充样和封盖,外壁残液先酒精擦拭再入槽。
废弃物:用过杯体与含菌材料按生物危害废物流程处理。
十七、维护与日常点检
日维护:关机断电、杯槽干燥、外壳与触点擦拭、台面清洁。
周维护:触点弹力检查、风道除尘、联锁与限位动作确认。
月核验:以标准负载或标准溶液核对实测读数稳定性;若漂移,做深度清洁与复测。
备件:保持关键杯型与转化缓冲液的最小安全库存。
十八、方法迁移与放大建议
从 0.2 cm 通用方案起步,若需更强驱动,尝试 0.1 cm;若要温和或大体积,转 0.4 cm。
样品导电性变动时优先调整去盐与温控,其次再调电压与能量。
放大时控制变量,一次只改变一个因素,并保留原参数作为回退点。
十九、十条“金规铁律”(贴在设备旁)
杯外壁必须干。
先选间隙再定电压。
沿壁加样不卷气。
预冷全链路。
低盐是根本。
见弧当次作废。
触发即复苏。
多档稀释涂板。
全量记录留痕。
每周清洁点检。
二十、快速起步卡(首次上机直接照做)
准备 0.2 cm 杯与冰盒,预冷细胞、DNA、吸头。
设定中档电压,检查面板与报警灯。
沿壁加样 40–60 µL,轻敲排泡,擦干外壁。
插杯至定位,合盖后触发。
立即加复苏液,轻混,复苏 45–60 分钟。
多档稀释涂板并记录全部参数与观察。
次日统计并更新方法库。
二十一、结语
“使用方法”的本质是标准化与可复现。遵循七步法与本文的参数决策、排泡与去盐要点,任何操作者都能在伯乐电穿孔 1652100 上迅速获得可复制的高质量结果。将每一次成功的参数组合沉淀进方法库,并以日周月维护制度稳固设备状态,后续项目只需小范围微调,就能延续稳定的效率与存活表现。
杭州实了个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