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保3年只换不修,厂家长沙实了个验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伯乐电穿孔 1652100 适配杯式电击体系,覆盖从微生物转化、酵母基因编辑到哺乳类细胞转染与 CRISPR RNP 递送的常见场景。本文以“可直接上手”的思路给出不同对象的典型电场条件、缓冲选择、体积与能量耦合、故障排查与优化路径,帮助快速建立稳定的转化流程。
场强 EEE:由电压 VVV 与电极间距 ddd 决定,E=V/dE=V/dE=V/d,常以 kV/cm 表示。
脉冲宽度/次数:决定通道开放时窗与进入概率,短而强的单脉冲适合耐受度高的体系,多脉冲适合哺乳类等对效率要求高的对象。
样品电阻/缓冲电导:离子强度越低,热负荷与放电风险越可控。
单位体积能量:体积变化时需同步修正能量输入,保证“每微升能量”保持在安全带。
常用杯距与电压换算(便于快速估参)
0.1 cm 杯:1.8 kV ≈ 18 kV/cm
0.2 cm 杯:2.5 kV ≈ 12.5 kV/cm
0.4 cm 杯:250 V ≈ 0.625 kV/cm;400 V ≈ 1.0 kV/cm
细胞状态:活率≥90%,对数生长期或均一密度。细菌用低温甘油或去离子水反复洗涤;酵母注意渗透压平衡;哺乳类细胞保持温和离心与无菌操作。
缓冲体系:尽量使用低电导配方。
细菌:冰冷 10% 甘油或超纯水。
酵母/真菌:含 0.6–1.2 M 山梨醇或甘露醇的等渗缓冲。
哺乳类:专用电穿孔缓冲或低盐 PBS 变体。
负载分子:质粒去内毒素、mRNA/RNP 现配现用、总盐量控制,避免表面活性剂超量。
体积与混匀:按杯型推荐体积装载(0.1/0.2 cm 杯 40–80 μL,0.4 cm 杯 100–400 μL),轻弹混匀,排除气泡。
推荐杯距:0.1 cm 或 0.2 cm
场强与电压:
0.1 cm:16–20 kV/cm(约 1.6–2.0 kV)
0.2 cm:10–13 kV/cm(约 2.0–2.6 kV)
脉冲:单脉冲,时间常数常见 4–8 ms
细胞制备:冰上操作;反复以冰冷 10% 甘油洗至低电导;OD₆₀₀ 控制在 0.8–1.0 的对数期制备感受态
DNA 量:1–100 ng/反应,大片段不宜过量
复苏:立刻加入 37 ℃ SOC,摇床 45–60 min 再涂板
关键读出:单克隆数、插入完整率、抗性稳定性
问题修复
有打火:检查杯内气泡/颗粒,降低盐分,提高洗涤次数。
效率低:提高场强或 DNA 纯度,延长复苏时间。
杯距:0.1 或 0.2 cm
场强:12–18 kV/cm
预处理:壁强样本先用甘氨酸、溶壁酶或可选化学法弱化细胞壁;全程保持渗透压
脉冲:单脉冲为主,必要时小幅增加脉冲宽度
复苏:添加渗透压保护剂,延长至 90–120 min
提示:此类对能量敏感,推荐以 0.5 kV/cm 的步长逐步逼近最优。
杯距:0.2 cm
场强:8–12 kV/cm(1.6–2.4 kV)
缓冲:1.0 M 山梨醇等渗体系
负载:线性 DNA + 供体模板 + 编辑工具可同递送
脉冲:单脉冲或 2 脉冲(间隔 2–5 s)
复苏:含渗透压保护的培养基 1–3 h
读出:抗性筛选、荧光表达、基因分型
要点:同源重组项目中,适度延长脉宽可增进入时窗,但注意活率平衡。
杯距:0.2 cm
场强:6–10 kV/cm
策略:先做原位渗透压与壁弱化评估,再上电;负载尽量高纯
复苏:温和摇床,避免剪切
备注:首轮以“中场强 + 较长脉宽”找窗口,再微调至稳定解。
杯距:0.4 cm
场强/电压:0.5–1.2 kV/cm(约 200–480 V)
脉冲:单脉冲或 2–3 个短脉冲(间隔 0.2–1 s);总能量以活率为先
缓冲:专用低电导配方;温控 20–25 ℃ 上电、随后 37 ℃ 复苏
负载:
质粒:0.5–5 μg/百万细胞
mRNA:0.5–2 μg/百万细胞
RNP:Cas 蛋白 : gRNA 摩尔比 1:1–1:2,现配
复苏:立即加入温热完全培养基,静置恢复 10–15 min 再常规培养
读出:48–72 h 表达峰值(质粒);mRNA 24–48 h;RNP 用 TIDE/ICE 或测序评估
常见修复
活率差:下调场强或减少脉冲数,加入短期营养/抗氧化辅助。
效率低:适度提高场强或采用双脉冲(开门 + 巩固),优化负载纯度。
杯距:0.4 cm
场强:0.3–0.9 kV/cm(120–360 V)
策略:小步迭代,先以低能量摸底,记录表面标志与代谢指标
负载:以 RNP 或小分子核酸为主,浓度与体积在安全窗内递增
复苏:加入适配细胞因子/辅助成分,静置恢复优于剧烈混匀。
杯距:0.4 cm(原生质体),0.2 cm(部分微藻)
场强:0.3–0.8 kV/cm(原生质体),6–10 kV/cm(微藻)
缓冲:等渗 + 钙离子适度维持;温和混匀防止崩解
读出:瞬时表达用于元件筛选与定位验证。
三步走:
以文献/经验窗口定“中值方案”
以 ±10–20% 的场强与 1–2 个脉冲数的变化做 6–8 组小矩阵
以阳性率 × 活率构成综合评分,选出前两组做复证
能量密度守恒:体积翻倍时,优先加脉冲或小幅增电压,避免一次性把场强拉满。
温度管理:电击前 4 ℃ 预冷(微生物),电击后立刻复温;哺乳类维持常温上电、37 ℃ 复苏。
负载策略:少量多次优于一次堆量;大质粒提高超螺旋比例,mRNA 确保无 RNase 环境,RNP 保证现配与摩尔比准确。
体积:0.1/0.2 cm 杯 40–80 μL、0.4 cm 杯 100–400 μL 为宜,过满易打火。
细胞密度:微生物 10⁹ 级/ mL、哺乳类 1–3 × 10⁷/ mL 常见;过稠会增加热与离子负荷。
电导:以电导笔监测,尽量逼近去离子水基线;若偏高,继续洗涤或置换缓冲。
杯内无气泡、无颗粒是第一要务;若上电前发现气泡,轻弹或更换杯。
高压环境保持干燥清洁;上机前确认接地,参数模板与杯距一一对应。
电击后动作连贯:计时不超过 5–10 秒即完成复苏补加与转移。
有“焦糊气味”或可见弧光立即停机复位,排查杯体、缓冲与负载纯度。
模板 M1|E. coli 宽窗
杯距 0.2 cm;2.5 kV;单脉冲;DNA 10–50 ng;SOC 60 min 复苏。
模板 M2|革兰阳性温和
杯距 0.1 cm;1.6–1.8 kV;单脉冲;壁弱化 + 等渗复苏 90 min。
模板 Y1|酵母同源重组
杯距 0.2 cm;1.8–2.0 kV;1–2 脉冲,间隔 3 s;1.0 M 山梨醇;供体共递送。
模板 H1|HEK293 质粒表达
杯距 0.4 cm;250–300 V;1–2 脉冲,间隔 0.5 s;质粒 1–2 μg/10⁶ 细胞;48–72 h 读出。
模板 H2|CHO mRNA
杯距 0.4 cm;200–260 V;单脉冲;mRNA 1 μg/10⁶ 细胞;24–48 h 读出。
模板 I1|T 细胞 RNP
杯距 0.4 cm;200–300 V;1–2 脉冲;RNP 现配;短期细胞因子支持复苏。
模板 P1|原生质体瞬时表达
杯距 0.4 cm;200–350 V;20–40 ms 等效短窗(按设备脉冲设置对应);等渗缓冲;温和复苏。
以上模板为“起点方案”,请以小步增减的方式逼近各自细胞与载荷的最优点,不同批次可存在 10–20% 的调节空间。
打火:杯内气泡/颗粒、盐分过高、体积过满 → 更换杯、增加洗涤、降低电压或减小体积。
效率低:场强不足、DNA 纯度差、细胞状态不佳 → 提高场强或改双脉冲、提升负载品质、换对数期细胞。
活率低:能量密度过高、脉冲过多、温度管理不当 → 降低场强或脉冲数、优化复苏成分与温控。
表达峰值漂移:细胞周期不同步、接种密度波动 → 统一密度与培养时间点,固定检测窗口。
记录:每批次保存杯距、体积、场强/电压、脉冲宽度与次数、缓冲批号、DNA 浓度、复苏条件、读出时间点。
放大:扩大体积时遵循单位体积能量守恒;必要时引入冷却间歇或分步脉冲;条码化追踪样本,减少人为差异。
杯体与电极每次使用后中性洗 + 去离子水多次冲净,再以 70% 乙醇置换风干;密封件定检。
现场备齐 0.1/0.2/0.4 cm 三类杯型与相应体积刻度,避免参数模板与耗材不匹配。
以周为单位做设备自检与阻抗基线记录,确保长期一致性。
通过以上条件与模板,伯乐电穿孔 1652100 可以在微生物、酵母、真菌、哺乳类细胞、免疫细胞与植物原生质体等多类对象上,建立可迁移、可复现、可放大的转化流程。以“场强—脉冲—电导—体积”四要素为主线,小步迭代优化,配合严格的记录与维护,即可在短周期内稳定获得高阳性率与高活率的双重目标,实验推进更加高效可靠。
杭州实了个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