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电穿孔仪 165-2661 是一种高精度、高稳定性的脉冲电场发生仪器,广泛用于基因导入、细胞电转化、蛋白质递送及药物转染等实验中。
该仪器通过在极短时间内向细胞悬液施加高压脉冲,使细胞膜瞬时形成可逆微孔,从而实现外源分子进入细胞的目的。
其运行原理综合了 电学瞬态响应理论、生物膜电穿孔机制、能量释放控制 以及 微处理自动调节技术。
通过精准控制电压、电容、时间常数及波形参数,165-2661 能够在安全可控的能量范围内实现高效电穿孔。
细胞膜是一种具有双层磷脂结构的生物介电体,正常情况下对离子和大分子物质具有高阻抗。
当外界施加足够强的电场时,膜两侧电位差上升,局部区域的电场强度超过膜的介电击穿阈值(约 1 V/nm),磷脂分子排列被瞬间扰乱,从而在膜上形成瞬时通道。
这些孔道在电场撤除后可自行闭合,若控制得当,不会造成细胞死亡。
因此,电穿孔是一种 可逆性电击透化 过程。
当电压加载至细胞外液时,膜表面电势 VmV_mVm 可近似表示为:
Vm=1.5ErcosθV_m = 1.5 E r \cos\thetaVm=1.5Ercosθ
其中:
EEE:外加电场强度 (V/cm)
rrr:细胞半径 (cm)
θ\thetaθ:电场方向角
当 Vm≥1VV_m \ge 1 \text{V}Vm≥1V 时,膜结构开始松动;
当 Vm≥1.2–1.5VV_m \ge 1.2–1.5 \text{V}Vm≥1.2–1.5V 时,孔洞迅速形成。
由此可见,电场强度与细胞大小密切相关,小型细胞需更高电压,而大型细胞可用较低电压实现穿孔。
伯乐电穿孔仪 165-2661 主要由五大系统模块组成:
高压脉冲产生与控制模块
储能电容与放电调节系统
波形与时间常数控制系统
安全监控与反馈检测模块
人机交互与数据管理系统
这些模块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单元(MCU)协同运行,形成完整的能量生成、输出、监控与记录闭环系统。
165-2661 内部配置多组高压聚丙烯电容器,容量范围 25–3275 µF。
在充电阶段,电源模块将市电交流电转换为高压直流电,通过充电电路将能量存储于电容中。
能量储存公式为:
W=12CV2W = \frac{1}{2} C V^2W=21CV2
其中:
WWW:储能(焦耳,J)
CCC:电容(法拉,F)
VVV:电压(伏特,V)
此储能量决定放电时的总能量输出。
当用户按下“Pulse”键时,控制电路触发放电开关(通常为高压可控硅 SCR),使电容中的能量瞬时释放,形成脉冲电流。
能量通过 ShockPod 电击槽传递至电击杯电极间的样品液体,从而在液体中形成短暂而强烈的电场。
根据设定模式,电流衰减形式可分为:
指数衰减波:能量随时间指数下降,适用于细菌体系;
方波:电压保持恒定一段时间后瞬间终止,适用于动物细胞。
控制模块通过电阻匹配与时间常数调节来精确控制波形形态。
当仪器启动充电时,微处理器控制高压变压器输出电流,电容逐步充电,直至达到设定电压。
整个过程通过电压采样电路实时监测,当充电电压达到目标值时自动截止。
放电触发后,电容能量通过电阻回路向电击杯电极释放。
释放能量的速率由电容 CCC 与负载电阻 RRR 决定。
时间常数 τ=R×C\tau = R \times Cτ=R×C 描述了放电衰减速度。
在理想条件下,电压随时间衰减规律为:
V(t)=V0e−t/τV(t) = V_0 e^{-t / \tau}V(t)=V0e−t/τ
即指数衰减特性。
实验结束后,系统自动启动放电电阻组,将残余电荷在 10 秒内完全释放,确保操作安全。
时间常数反映了电场维持的时间长度,是决定细胞穿孔程度的关键因素。
在不同细胞体系中,适宜的时间常数范围通常为 4–8 毫秒。
165-2661 通过切换电容组合与电阻阵列实现时间常数的连续调节。
系统可自动识别样品导电性并匹配最佳电阻值,形成“Auto-R” 模式,实现智能时间常数控制。
指数波模式:通过单次放电完成能量释放,电压快速衰减。
方波模式:电源通过脉冲调制保持输出恒定电压一段时间后切断。
方波在维持稳定电场方面表现更优,尤其适用于敏感细胞和大型真核细胞体系。
在放电瞬间,样品液体内产生瞬时电场。
电场强度 E=V/dE = V/dE=V/d 直接决定细胞膜的极化程度。
电场施加后,膜两侧电位差上升;
局部膜区的磷脂排列受扰动形成通道;
外源分子借助扩散或电泳作用进入细胞内。
在电场维持期间,孔径保持开放状态;
外源 DNA 或 RNA 迅速通过;
若时间过长,细胞内容物泄漏导致不可逆损伤。
电场消失后,膜两侧电荷平衡恢复;
孔洞自发闭合,细胞膜完整性恢复。
此阶段决定了细胞的存活率。
165-2661 内置多重监测与保护系统,用于确保运行稳定与实验安全。
实时检测输出电压与设定值的偏差,误差 ≤ ±2%。
根据电压衰减曲线自动计算 τ 值并显示在屏幕上。
内置温度传感器监控电容模块温度,当温度 > 45 ℃ 自动暂停运行。
ShockPod 盖锁未闭合时系统拒绝放电,防止误操作。
每次放电自动生成数据记录,含电压、电容、τ、能量释放率及波形类型。
在每次放电过程中,电压与电流信号经高频采样(100 kHz)送入数据采集模块。
控制单元通过数值积分计算释放能量:
W=∫0tfV(t)×I(t) dtW = \int_0^{t_f} V(t) \times I(t) \, dtW=∫0tfV(t)×I(t)dt
由此可得出每次放电的实际能量释放率(Energy Efficiency)。
同时,仪器将所有数据存储于内部存储器,并支持 USB 导出。
机械防护:ShockPod 盖锁装置与限位结构确保盖未闭合无法放电。
电气防护:双层绝缘结构,高压线采用耐压 10 kV 硅胶护套。
自动放电:防止残余电荷危及操作员。
过压保护:当电压超过额定值 5% 时自动断开输出。
温度报警:检测模块温度过高自动停机降温。
通过这些机制,仪器在高压环境下保持稳定运行并防止人员触电。
完整运行周期包括以下步骤:
参数设定阶段
用户在控制面板设定电压、电容、波形、次数;
系统加载参数并显示在屏幕上。
充电阶段
电容模块接收电源充电;
电压上升至设定值并保持稳定。
检测阶段
系统检测盖锁状态、温度及电路连通性;
所有条件满足后 READY 灯亮。
放电阶段
用户按 “ENTER” 触发脉冲;
电容能量通过电极释放至样品;
电流传感器采集波形数据。
反馈阶段
MCU 计算时间常数 τ、能量释放率;
实时显示并保存记录。
自动放电阶段
系统释放残余电压;
10 秒后提示安全可取样。
165-2661 的设计目标是实现“能量最小化下的最大导入效率”。
其运行原理体现了 电物理过程与生物膜响应 的平衡关系。
| 阶段 | 物理过程 | 生物学变化 |
|---|---|---|
| 电场加载 | 电压上升,细胞极化 | 膜电位升高,形成局部高场区 |
| 脉冲释放 | 电容能量瞬时传导 | 磷脂排列扰动,形成微孔 |
| 电场衰减 | 电压指数下降 | 孔径稳定,分子进入 |
| 电场撤除 | 电荷平衡恢复 | 孔道闭合,细胞修复 |
合理的电压与 τ 配比,可在保持高导入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细胞活性。
| 项目 | 方波 (Square) | 指数波 (Exponential) |
|---|---|---|
| 电场特性 | 恒定电压持续时间 | 电压随时间指数衰减 |
| 适用体系 | 动物细胞、原生质体 | 细菌、酵母 |
| 能量控制 | 精确时间调节 | 自然衰减过程 |
| 热效应 | 较小 | 较高 |
| 优势 | 孔径均一、存活率高 | 高效率、能量集中 |
165-2661 通过数字控制模块可自由切换两种模式,从而实现多体系适配。
实验显示,单位体积样品内能量分布与电场方向、样品导电性及电极形状密切相关。
在均匀电场下,能量密度 UUU 可表示为:
U=12εE2U = \frac{1}{2} \varepsilon E^2U=21εE2
其中:
ε\varepsilonε:介电常数;
EEE:电场强度。
能量密度决定了膜电位上升速率。
165-2661 的平行板电极结构保证电场分布均匀,使细胞群体受力一致,从而提升穿孔同步性与重复性。
系统每次开机自动校验输出电压与内部参考源,确保偏差 < 1%。
通过内置标准电阻与测试电容进行自动 τ 校验,保证时间精度 ±0.05 ms。
温度上升 1 ℃ 对能量输出影响 < 0.5%,说明热漂移极低。
165-2661 的智能调节系统可根据样品实时反馈自动修正放电参数:
自适应电阻匹配:根据样品导电率调整放电回路电阻;
动态电压补偿:当电容老化或温度升高时自动提高充电电压;
能量均衡控制:多脉冲模式下确保每次放电能量一致;
安全阈值控制:当输出波形异常或电流突增时立即中断。
这些调节功能保证了系统在不同负载条件下的稳定性。
精确控制电场能量:高精度电容与反馈电路实现毫秒级控制;
智能数据反馈:自动记录电压、τ 值、能量及温度;
双波形输出:可切换指数波与方波模式;
高安全性设计:多重检测与防护系统;
可重复性强:参数一致性偏差小于 2%;
自校准功能:维持长期稳定性能。
杭州实了个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