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电穿孔仪 165-2660 是一款高性能的生物电转化设备,用于将外源分子(如 DNA、RNA、蛋白质或药物)导入细胞。
该仪器基于电穿孔(Electroporation)原理,通过在细胞悬液中施加短暂高压脉冲,使细胞膜形成可逆微孔,从而实现外源物质进入细胞内部。
电穿孔技术具有高效率、低成本、操作简便和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已成为现代生物研究和生物制药中的核心技术之一。
伯乐电穿孔仪 165-2660 以其精准控制能力、稳定的电场输出和强大的安全保护系统,被广泛应用于科研、医药、农业及工业领域。
在高压脉冲作用下,细胞膜两侧形成瞬时跨膜电位差,当电场强度超过膜击穿阈值时,脂质双层重排形成可逆性纳米孔。
外源分子借助电场驱动进入细胞质,随后膜孔自动关闭并恢复完整性。
这一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极化阶段:外加电场诱导细胞膜产生电位差;
穿孔阶段:局部电压超阈形成暂时微孔;
传递阶段:外源分子通过孔隙进入细胞;
修复阶段:电场移除后膜结构恢复。
伯乐 165-2660 通过精确控制电压、电容、电阻与脉冲时间,使每一步均处于理想状态,从而实现高效稳定的导入效果。
高精度输出控制
电压可调范围 10–3000 V;
时间常数精度 ±0.05 ms;
输出波形稳定、重复性高。
多模式运行
支持指数衰减波与方波输出;
兼容多种电击杯(0.1、0.2、0.4 cm)。
数据自动记录与导出
自动存储电压、时间常数、电阻等数据;
可通过 USB 导出结果,便于数据追踪与统计。
安全保护完善
具备盖锁检测、过温保护、自动放电与电弧防护功能。
广泛的实验兼容性
适用于细菌、酵母、哺乳动物细胞、植物原生质体及藻类等多种体系。
伯乐电穿孔仪在分子克隆与基因工程实验中占据重要地位。
通过高效电转化,可以快速导入质粒 DNA、基因片段或表达载体,用于以下操作:
质粒转化:将外源质粒导入细菌(如 E. coli)用于克隆与蛋白表达;
基因编辑载体导入:如 CRISPR-Cas9 系统;
RNA 干扰实验:通过导入 siRNA、miRNA 调控基因表达。
其优势在于不受载体大小限制、操作快速、转化效率高,尤其适用于传统化学法无法高效导入的菌株。
电穿孔是哺乳动物细胞基因导入的重要手段之一。
伯乐 165-2660 提供的方波模式可精确控制脉冲宽度与强度,最大限度减少细胞损伤。
典型应用包括:
DNA、mRNA 转染用于外源蛋白表达;
siRNA 或 shRNA 导入用于基因沉默;
CRISPR/Cas9 核酸系统的细胞编辑;
蛋白质与纳米颗粒的细胞递送实验。
适用细胞类型涵盖 CHO、HEK293、BHK、HeLa、Jurkat 等多种常见真核细胞。
在微生物领域,电穿孔技术为构建高产菌株和代谢工程提供关键工具。
应用方向:
细菌转化:实现外源代谢途径引入,如生产胰岛素、抗生素、氨基酸等;
酵母电转化:导入异源基因用于发酵工程;
放线菌与乳酸菌基因编辑:提高代谢产物的合成能力。
相较化学法,电穿孔能突破细胞壁限制,使非模式微生物也能实现高效转化。
伯乐 165-2660 的方波模式非常适用于植物原生质体与单细胞藻类。
通过适度电场,可导入 DNA 或 RNA,应用于以下研究方向:
植物基因功能验证;
光合作用相关基因表达调控;
藻类基因工程改造(如油脂代谢基因导入);
转基因育种早期筛选实验。
在植物科学中,电穿孔技术能替代部分昂贵的载体系统,显著降低实验成本。
电穿孔不仅局限于科研实验,也在医学与药物开发中得到广泛应用。
(1) 基因治疗与细胞疗法
通过电穿孔可高效导入治疗性基因至患者细胞中,实现靶向表达。
例如在 CAR-T 细胞制备中,电穿孔用于将嵌合抗原受体基因导入 T 淋巴细胞,是细胞免疫治疗的关键步骤。
(2) 疫苗开发
利用电穿孔技术将核酸疫苗(DNA 或 mRNA)导入宿主细胞,促进抗原蛋白表达,提高免疫原性。
(3) 药物递送研究
通过电场辅助药物进入组织细胞,实现局部靶向输送,提高药效并降低副作用。
在蛋白质表达、酶功能研究及结构分析中,电穿孔是实现外源表达系统快速构建的有效手段。
蛋白质工程:快速导入突变基因构建突变体表达系统;
酶学研究:构建高表达菌株以获取目标酶;
结构分析:生产大量纯化蛋白质用于晶体结构测定。
伯乐电穿孔仪 165-2660 以操作简便、安全可靠著称,非常适合作为高校及研究所教学仪器。
演示电场对细胞的作用机制;
培训学生掌握基因导入技术;
进行实验设计、参数优化与结果分析教学。
其友好界面和可重复性能保证教学安全性与结果一致性。
目的:导入质粒 pUC19 验证转化效率。
条件设置:
电击杯:0.2 cm;
电压:2000 V;
电容:25 μF;
电阻:200 Ω;
波形:指数衰减波。
结果:
时间常数 4.8 ms;
转化效率 8×10⁶ CFU/μg DNA;
存活率约 85%。
分析:此参数区间内,电场强度(10 kV/cm)最适合细菌细胞壁击穿并保持高活性。
目的:表达 GFP 蛋白用于荧光观察。
条件设置:
电击杯:0.4 cm;
电压:550 V;
脉冲次数:3 次(每次 5 ms,间隔 1 s);
波形:方波。
结果:
表达阳性细胞比例 78%;
存活率 83%;
表达稳定时间达 72 小时以上。
分析:低电压多脉冲模式可显著提升真核细胞转染效率并保持较高生存率。
电场强度调控
不同细胞需不同电场强度。
细菌:10–12.5 kV/cm;
酵母:6–8 kV/cm;
哺乳动物细胞:1–3 kV/cm。
波形选择
指数衰减波:适合细菌、酵母;
方波:适合真核细胞与原生质体。
时间常数优化
维持 4–8 ms 区间可平衡导入效率与热效应。
缓冲液控制
使用低离子 buffer(如 1 mM HEPES)可防止电弧并提高重复性。
温度管理
电击前样品预冷,降低热损伤;电击后立即恢复培养。
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电穿孔技术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广阔前景。
基因编辑产业化
电穿孔是 CRISPR/Cas 系统在细胞内导入的首选方式,未来将广泛应用于细胞药物与基因治疗。
细胞工厂建设
通过电穿孔实现代谢通路重构,构建高产菌株与高效生物催化系统。
核酸药物与疫苗生产
电穿孔促进核酸类药物递送,为新型疫苗开发提供关键技术。
绿色农业与生态修复
植物电转化与藻类基因改造将推动可持续生物能源与抗逆作物研究。
精准医疗
电穿孔辅助药物递送和基因调控,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技术支撑。
运行前确保 ShockPod 干燥无液体残留;
使用低盐缓冲液防止电弧;
放电时确保盖锁闭合;
操作人员须经过安全培训;
放电结束后等待 10 秒再取出电击杯;
禁止私自拆卸主机。
伯乐电穿孔仪不仅是实验工具,更是科研数据标准化的重要设备。
自动记录实验参数,便于可追溯性管理;
可输出报告用于论文数据支撑;
在多中心实验室中实现结果可比性。
杭州实了个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