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电穿孔仪 165-2661 是一款基于高压脉冲瞬态电场原理设计的高精度生物电穿孔系统。
其主要功能是利用可控电场暂时改变细胞膜通透性,使外源性核酸、蛋白质、药物分子或纳米颗粒进入细胞内部,从而实现基因导入、细胞转化或分子传递。
该系统的原理涵盖 电气工程学、高压脉冲物理学、生物膜电介质特性 以及 自动化控制技术。
通过高能储存电容、智能电压调节、时间常数控制和实时反馈机制,165-2661 可在毫秒级内生成稳定、可重复的电场脉冲,实现能量高效释放与精准控制。
细胞膜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属于一种高电阻、低介电常数的电介质。
其厚度约为 5–10 nm,正常情况下可阻止大分子离子自由通过。
当外部施加电场 EEE 时,膜两侧电位差 VmV_mVm 按下式增长:
Vm=1.5ErcosθV_m = 1.5 E r \cos\thetaVm=1.5Ercosθ
其中 rrr 为细胞半径,θ\thetaθ 为电场方向角。
当 Vm≥1.0–1.5VV_m \ge 1.0–1.5 VVm≥1.0–1.5V 时,膜的介电强度被击穿,局部形成瞬时孔道(transient pores)。
孔道在电场撤除后可恢复闭合,称为 可逆性电穿孔。
电穿孔可分为三个阶段:
极化阶段:外加电场使膜电位升高;
孔形成阶段:局部磷脂结构重排形成通道;
恢复阶段:电场移除后孔道自发修复。
这些过程均发生在毫秒至微秒级时间尺度内,因此需要设备能够在极短时间内产生高强度、可控的电场脉冲。
165-2661 的核心系统包括五大子模块:
高压能量存储与放电系统;
电压与波形控制系统;
时间常数与电阻匹配模块;
反馈检测与安全防护系统;
中央控制与人机交互系统。
各模块之间通过高速信号总线相互协调,实现能量控制、状态检测、数据采集与结果记录的闭环运行。
系统使用高耐压聚丙烯电容器阵列进行能量储存,容量范围 25–3275 µF。
在充电阶段,电源模块将 AC 电压转换为 DC 高压,逐步为电容充电。
储能过程遵循:
W=12CV2W = \frac{1}{2} C V^2W=21CV2
其中:
WWW:能量(焦耳);
CCC:电容;
VVV:电压。
电容储能能力决定单次脉冲的总能量输出。
当触发放电命令后,控制电路导通可控硅(SCR)或功率晶体管(IGBT),将储能电容的能量瞬时释放至负载电路(即电击杯电极)。
样品液体位于电极之间,形成均匀电场区域,能量在数毫秒内完成传递。
165-2661 允许用户设定电压值,并自动根据电容与样品电导率计算放电能量。
在自动模式下,系统实时调节输出电压,以保证恒定能量密度,确保电穿孔条件稳定。
165-2661 支持两种放电波形:
指数衰减波(Exponential Decay Pulse):电压随时间按指数规律下降,特征为单峰瞬态;
方波(Square Wave Pulse):电压保持恒定持续一段时间后迅速切断,电场强度均匀。
指数波通过电容放电回路实现,其电压变化遵循:
V(t)=V0e−t/τV(t) = V_0 e^{-t / \tau}V(t)=V0e−t/τ
方波则由开关电源与脉宽调制(PWM)技术控制输出电压保持恒定,并在设定时间后快速关断。
用户可根据细胞类型选择波形:
微生物与真核单细胞常用指数波;
动物细胞与原生质体常用方波以减少热损伤。
时间常数 τ=R×C\tau = R \times Cτ=R×C,表示电压衰减速度或脉冲持续时间。
在电穿孔过程中,τ 值反映电场作用时间。
τ 太短:孔未完全形成,转化率低;
τ 太长:细胞膜无法及时修复,损伤严重。
适宜范围通常为 4–8 ms。
不同样品体系导电率差异较大。
165-2661 内置自动匹配模块(Auto-R),可实时检测样品电阻并调整放电回路的负载,以保持 τ 值稳定。
在多脉冲模式下,系统会在每次放电间隔期间重新评估样品电导率,根据变化自动微调输出参数,从而保证连续实验条件一致。
系统内置多路监测通道:
电压检测:采样放电波形,反馈实际电压值;
电流检测:通过分流电阻测量电流;
温度检测:监测电容组与 ShockPod 温度;
盖锁检测:确保安全锁闭合。
采样频率高达 100 kHz,可实时计算电压曲线与能量释放率。
盖锁联动保护:未闭合盖锁时放电回路被断开;
自动放电电路:实验结束后自动释放残余高压,避免触电;
过压保护:当输出电压超出设定上限 5% 时自动中止;
温度保护:检测温度超过 45 ℃ 自动暂停;
接地监控:若接地电阻高于 1 Ω,系统禁止启动。
这些机制确保设备在高压环境下安全稳定运行。
165-2661 采用高性能 32 位微控制器作为中央处理单元。
其功能包括:
解析用户设定参数;
控制电容充放电时序;
实时采集电压、电流信号;
计算 τ、能量释放、效率等指标;
存储与导出实验数据。
每次放电数据均自动记录:
设定与实测电压;
电容值与时间常数;
实际放电波形曲线;
能量释放率(%);
实验编号与日期。
可通过 USB 接口导出为 .csv 文件,用于后续统计与分析。
配备高亮液晶屏与旋钮式操作界面。
显示参数包括:
电压、电容、波形类型、时间常数;
能量释放、温度、系统状态;
数据存储及导出选项。
菜单化界面简化了复杂操作,使研究人员能快速配置实验方案。
ShockPod 是样品能量传递的核心部件。
内部设有高导电性金属电极,通过触点与主机连接形成闭合放电回路。
电击杯插入 ShockPod 后,盖锁自动压紧触点,确保电场均匀分布。
电极采用平行板结构,使样品液体内电场强度分布均匀。
电场强度计算公式:
E=VdE = \frac{V}{d}E=dV
其中 ddd 为电极间距(0.1–0.4 cm)。
均匀电场有助于所有细胞同时受到相同电位差,提高转化均匀性。
ShockPod 材质为高介电强度聚碳酸酯,耐压达 10 kV,具良好绝缘性。
内部具备泄放通道,放电后残余能量可被安全引导至接地系统。
能量传递流程如下:
高压电源 → 储能电容 → 放电开关 → ShockPod 电极 → 样品液体 → 电极回路 → 电流监测模块。
该路径中,任何接触电阻或杂质都可能影响电场均匀性,因此系统设计强调接触面的稳定性与导电一致性。
单位体积能量密度 U=12εE2U = \frac{1}{2} \varepsilon E^2U=21εE2,决定了细胞膜受电场影响的强度。
当能量密度处于 0.1–0.5 J/cm³ 范围内时,细胞膜可实现高效、可逆穿孔。
超过 1 J/cm³ 则易造成不可逆损伤。
165-2661 通过动态能量控制,确保能量密度始终维持在安全高效区间。
系统内置参考电压源,每次开机时自动对输出电压进行比对校正。
偏差超过 ±1% 时触发自校准程序。
使用内部标准电阻和电容自动测试放电曲线,计算 τ 值并校正软件参数。
当检测到电容老化或温度变化时,控制系统会自动提高充电电压或调整电阻匹配,实现稳定输出。
165-2661 的系统运行遵循以下逻辑步骤:
初始化阶段
系统自检电源、电容、盖锁、温度、通信接口;
通过后显示“READY”。
参数设定阶段
用户输入电压、电容、波形、次数等参数;
MCU 计算相应能量与时间常数。
充电阶段
电容组逐步充电至目标电压,电压采样系统实时监控;
达到设定值后自动停止。
检测阶段
再次检测盖锁与电极接触状态。
放电阶段
触发开关导通,电容能量释放形成脉冲;
同时采样电压、电流波形。
反馈与记录阶段
系统计算实际 τ 值、能量释放率,存储实验数据。
自动放电阶段
残余电压通过放电电阻组释放,确保安全。
整个过程由中央处理器全自动控制,无需人工干预。
主机内部采用金属屏蔽层隔离高压模块与控制电路,防止电磁干扰影响信号采集。
电源入口配有多级滤波器与稳压装置,确保输入电压平稳。
内置热敏电阻检测电容温度,超过阈值自动启动风扇冷却。
采用独立接地系统,确保高压放电时电位差迅速释放至地面。
高能量控制精度 —— 电压误差 ±1%,时间常数误差 ±0.05 ms;
波形灵活性强 —— 支持指数波与方波切换;
智能反馈系统 —— 实时记录与动态校正;
安全保护完善 —— 盖锁、过压、温度、接地多重防护;
可追溯数据管理 —— 自动记录放电曲线与能量参数;
高适用性 —— 兼容细菌、酵母、动物细胞与植物原生质体。
杭州实了个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