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Bio-Rad)电穿孔仪165-2661是一款高精度的电转化仪,用于通过高压瞬时脉冲使细胞膜形成可逆性孔洞,从而实现外源DNA、RNA或蛋白质的高效导入。
本实验旨在利用165-2661进行细胞电穿孔实验,通过科学的参数设定和样品处理流程,探索不同电场强度与时间常数对细胞转化效率、存活率及电弧发生率的影响,从而验证该仪器的性能稳定性与可重复性。
实验报告的目标包括:
建立标准化的165-2661电穿孔实验流程;
分析不同电压与电容组合的能量释放特征;
评估电穿孔在细菌与真核细胞体系中的应用效果;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优化建议。
电穿孔技术的核心在于电场诱导的膜电位变化。
当外加电场作用于细胞时,细胞膜两侧会形成跨膜电位差,当电压超过一定阈值时,膜结构发生局部重排形成纳米级孔洞。
外源分子借助电场力穿过膜孔进入细胞,电场撤除后膜孔关闭,细胞恢复原状。
电场强度与时间常数(τ)的关系决定了穿孔效果:
E=Vd,τ=R×CE = \frac{V}{d}, \quad \tau = R \times CE=dV,τ=R×C
其中,V为电压,d为电极间距,R为样品电阻,C为电容。
电压控制穿孔孔径的形成;
电容影响能量释放时间;
样品导电性决定时间常数;
电极间距影响电场分布均匀性。
合理匹配这些参数,可在保证细胞活性的前提下实现高效率的基因导入。
伯乐电穿孔仪165-2661主机
电转杯(间隙0.1 cm、0.2 cm、0.4 cm)
微量移液器及吸头
恒温培养箱、冰浴装置
分光光度计与显微镜
E. 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
HEK293哺乳动物细胞
pUC19质粒DNA(浓度:50 ng/μL)
10%甘油溶液
Opti-MEM低离子缓冲液
SOC培养基与抗生素平板
室温:22°C
相对湿度:50%
电源电压:220V ±5%,接地电阻≤1 Ω
为验证165-2661在不同体系中的表现,本实验设计两类实验体系:
| 体系类型 | 电极间隙 | 电容 (µF) | 电压 (kV) | 目标 |
|---|---|---|---|---|
| A组(细菌) | 0.2 cm | 25 | 2.0, 2.3, 2.5 | 测定转化效率 |
| B组(哺乳动物细胞) | 0.1 cm | 250 | 0.25, 0.5, 0.8 | 测定存活率与表达率 |
样品制备:细胞洗涤3次以去除盐离子;
参数设定:根据实验组输入电压、电容、模式;
放电操作:置入电转杯后按“PULSE”键;
复苏与培养:加入培养基恢复;
结果检测:统计阳性克隆或荧光表达细胞比例。
样品体积:100 µL;
DNA浓度:50 ng/µL;
电转前预冷温度:4°C;
放电后复苏时间:60 min(细菌),2 h(细胞)。
开机自检后,仪器显示“READY TO PULSE”状态。确认电极接口清洁且电转杯无气泡。
细菌体系:设定电压2.5 kV,电容25 µF;
哺乳细胞体系:设定电压0.5 kV,电容250 µF,多脉冲模式(3次脉冲,间隔2秒)。
样品置入电极槽后,关闭安全盖并执行放电。
屏幕自动显示时间常数与状态信息:
vbnet复制编辑VOLTAGE: 2.50 kV
CAP: 25 µF
TIME CONST: 4.9 ms
ARC: NONE
立即取出电转杯并置冰上,随后将样品加入复苏培养基中。
细菌在37°C摇床中复苏1小时后涂布平板;哺乳动物细胞转入培养皿中静置培养。
| 实验编号 | 电压 (kV) | 电容 (µF) | 时间常数 (ms) | 电弧状态 |
|---|---|---|---|---|
| A1 | 2.0 | 25 | 4.5 | NONE |
| A2 | 2.3 | 25 | 4.8 | NONE |
| A3 | 2.5 | 25 | 5.0 | NONE |
| B1 | 0.25 | 250 | 15 | NONE |
| B2 | 0.50 | 250 | 20 | NONE |
| B3 | 0.80 | 250 | 25 | NONE |
时间常数波动小于±0.2 ms,说明仪器放电稳定性良好。
| 体系 | 电压 (kV) | 转化效率 (CFU/µg DNA) | 存活率 (%) |
|---|---|---|---|
| A1 | 2.0 | 2.8×10⁶ | 97 |
| A2 | 2.3 | 3.4×10⁶ | 93 |
| A3 | 2.5 | 3.7×10⁶ | 89 |
| B1 | 0.25 | — | 96 |
| B2 | 0.50 | — | 91 |
| B3 | 0.80 | — | 85 |
结果显示,随着电压上升,转化效率提高但细胞活性略有下降。
哺乳动物细胞在0.5 kV时获得平衡效果。
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GFP表达情况,绿色荧光阳性率如下:
| 电压 (kV) | 阳性表达率 (%) |
|---|---|
| 0.25 | 18 |
| 0.50 | 41 |
| 0.80 | 52 |
荧光结果表明0.5–0.8 kV条件下基因导入效率显著提升,但高电压会导致部分细胞形态受损。
根据公式:
E=12CV2E = \frac{1}{2} C V^2E=21CV2
能量随电压平方增长。例如在25 µF电容下:
2.0 kV能量为50 mJ;
2.5 kV能量为78 mJ。
能量增加提高了膜孔数量与孔径,但同时引发细胞热应激。
细菌对电压耐受性高,而真核细胞需保持温和条件以防膜损伤。
理想电穿孔需保持τ值稳定,反映设备放电均匀性。
本实验中,τ值波动<4%,符合高精度仪器要求。
这说明165-2661的电容储能系统稳定,放电输出一致。
在所有实验中未出现“ARC DETECTED”提示,表明样品导电性控制良好。
电弧通常由高离子溶液或气泡引起,因此严格样品处理可显著降低风险。
细菌体系:电压提升可显著提高转化效率,2.3 kV为最优点;
哺乳细胞体系:多脉冲模式下可平衡效率与生存率;
电场强度影响:电极间距越小,所需电压越低;
能量分布稳定性:在多次实验中重复误差低于10%,表明仪器输出一致。
| 指标 | 实验结果 | 评价 |
|---|---|---|
| 电压输出误差 | ≤±1% | 优良 |
| 时间常数稳定性 | ±0.2 ms | 优良 |
| 放电重复性 | CV ≤2% | 稳定 |
| 电弧发生率 | 0% | 优良 |
| 样品生存率 | ≥85% | 满足要求 |
总体结果表明:165-2661设备性能稳定、能量释放精准,能够在多体系中实现高重复性与安全电击操作。
样品电导率波动:若缓冲液残留离子,会造成时间常数偏低;
气泡残留:可能导致局部电场集中,引发微电弧;
温度控制:实验环境高温可能加快细胞膜破裂;
DNA质量:杂质会降低导入效率;
操作速度:放电后冷却延迟将降低复苏成功率。
使用低离子浓度缓冲液(导电率≤10 µS/cm);
电转前预冷样品,降低电弧概率;
避免气泡产生,确保电场均匀;
哺乳细胞体系中采用多脉冲模式;
定期校准仪器电压与电容,保持输出精度;
实验后立即复苏细胞,减少电击后损伤。
伯乐电穿孔仪165-2661在本实验中表现出高精度、高重复性和优良的能量控制性能。
在不同实验体系下,设备均能实现稳定的时间常数与电压输出,且无异常放电现象。
主要结论如下:
细菌体系最佳参数为2.3 kV、25 µF、时间常数4.8 ms;
哺乳细胞体系在0.5 kV、250 µF条件下实现最佳转染效率与生存率平衡;
电压输出误差低于±1%,时间常数重复性高于98%;
电弧检测系统有效,实验安全性高。
伯乐165-2661能够长期维持稳定输出,在高效基因导入与细胞研究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 日期 | 体系 | 电压 (kV) | 电容 (µF) | 时间常数 (ms) | 电弧 | 转化效率 | 存活率 (%) | 操作员 |
|---|---|---|---|---|---|---|---|---|
| 2025-10-25 | E. coli | 2.3 | 25 | 4.8 | NONE | 3.4×10⁶ | 93 | 王凯 |
| 2025-10-25 | HEK293 | 0.5 | 250 | 20 | NONE | — | 91 | 王凯 |
| 2025-10-26 | HEK293 | 0.8 | 250 | 25 | NONE | — | 85 | 王凯 |
杭州实了个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