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电穿孔仪 165-2661 是伯乐公司专为生物电转化实验设计的高精度设备。其核心技术在于通过 短时高压脉冲电场,在细胞膜上瞬间产生可逆性微孔,使外源核酸、蛋白质或分子颗粒能够进入细胞内部。
在整个电穿孔过程中,电场强度(Electric Field Strength, E) 是最关键的物理参数之一。
它直接决定细胞膜电位变化、孔道形成数量与孔径大小,从而影响转化效率与细胞存活率。
165-2661 电穿孔系统的高精度电压控制、电极间距匹配及智能时间常数管理,确保在各种生物体系下实现稳定的电场强度输出,从而达到高效率、低损伤的实验效果。
电场强度(E)指单位长度上电压变化的比率,表示电场在空间中施加的力强度,其基本定义为:
E=VdE = \frac{V}{d}E=dV
其中:
EEE:电场强度(单位:V/cm);
VVV:施加的电压(单位:V);
ddd:电极间距(单位:cm)。
电场强度表征了电荷在细胞悬液中所受的作用力大小,是影响穿孔效率的关键因素。
假设设置电压为 2000 V,电击杯间距为 0.2 cm,则:
E=20000.2=10 000 V/cm=10 kV/cmE = \frac{2000}{0.2} = 10\,000\ \text{V/cm} = 10\ \text{kV/cm}E=0.22000=10000 V/cm=10 kV/cm
这意味着在电极间区域内,样品细胞将暴露在 10 kV/cm 的高强度电场中。
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层构成的电介质结构。当外界电场作用于细胞时,细胞内部与外部离子分布不均,导致膜两侧出现极化电位。
其诱导膜电位可近似表示为:
Vm=1.5ErcosθV_m = 1.5 E r \cos \thetaVm=1.5Ercosθ
其中:
VmV_mVm:膜电位变化(V);
EEE:外加电场强度(V/cm);
rrr:细胞半径(cm);
θ\thetaθ:电场方向角。
当 Vm≥1.0–1.5 VV_m ≥ 1.0–1.5\text{ V}Vm≥1.0–1.5 V 时,膜表面的磷脂分子排列被破坏,形成瞬时微孔。
不同类型细胞的膜击穿阈值不同:
| 细胞类型 | 电场阈值范围 (kV/cm) | 特性说明 |
|---|---|---|
| 细菌 (E. coli) | 8–12 | 膜厚度小,需较高电场 |
| 酵母 (S. cerevisiae) | 6–8 | 有细胞壁,需中等电场 |
| 动物细胞(CHO、293T) | 1–2 | 膜柔软,低场即可穿孔 |
| 植物原生质体 | 1.5–2.5 | 无细胞壁,稳定性低 |
当电场强度低于阈值,孔道无法形成;当电场过高时,细胞结构受损,甚至导致细胞裂解。
电穿孔中,电场强度的作用可分为三个阶段:
极化阶段(Polarization Phase)
外加电场诱导膜电位升高,离子重新分布,膜表面电荷聚集。
穿孔阶段(Pore Formation Phase)
电位超过阈值后,膜表面形成微孔,外源分子开始进入。
修复阶段(Resealing Phase)
电场撤除后,膜电位恢复,孔道闭合,细胞结构修复。
电场强度决定了孔形成的数量与稳定性,是穿孔与细胞修复的平衡关键。
165-2661 采用高精度电源模块与数字反馈回路,输出电压可在 10–3500 V 范围内连续调节。
通过闭环检测系统实时监控实际电压输出,误差 ≤ ±1%。
该高精度控制保证了电场强度在不同实验间的一致性。
不同规格电击杯(0.1 cm、0.2 cm、0.4 cm)对应不同电场分布。
165-2661 可通过 ShockPod 内置识别装置自动匹配电极间距,从而在设定电压下自动计算并调整放电能量,保持目标电场强度稳定。
时间常数(τ = RC)影响电场作用时间。
当 τ 值过短时,电场作用不足;当 τ 值过长时,细胞受热损伤增加。
仪器通过电阻匹配与电容自动调节实现电场强度与时间常数的协调,确保能量密度在最佳范围内。
内置的能量反馈控制系统在放电过程中实时监测电流变化,动态调整电场输出,使其在高导电样品中仍保持稳定强度,避免电弧放电或能量不足。
电场强度与电压成正比,与间距成反比。
在设定实验时,操作者可通过以下方式调整:
若需要提高电场强度:
提高电压或选择间距较小的电击杯;
若需降低电场强度:
降低电压或使用间距较大的电击杯。
| 体系类型 | 电场强度 (kV/cm) | 电容 (µF) | 电压 (V) | 电击杯间距 (cm) |
|---|---|---|---|---|
| E. coli | 9–12 | 25 | 1800–2500 | 0.2 |
| 酵母 | 6–8 | 500 | 1200–1600 | 0.2 |
| 哺乳动物细胞 | 1–2 | 800 | 400–800 | 0.4 |
| 植物原生质体 | 1.5–2.5 | 1000 | 600–900 | 0.4 |
以上为常用参考值,可根据实验目的适当微调。
电场强度虽决定穿孔起始,但时间常数决定电场持续时间。
最佳组合通常满足:
E×τ=常数范围(40–60 kV\cdotpms/cm)E \times \tau = 常数范围 (40–60\ \text{kV·ms/cm})E×τ=常数范围(40–60 kV\cdotpms/cm)
该区间内的实验效果通常兼顾高转化率与高存活率。
165-2661 采用平行板电极结构,使电场线分布均匀,避免边缘效应造成局部过热。
高导电材料保证能量传递稳定,减少电阻热。
样品体积过大或液面过高,会导致电场分布不均。
建议样品体积控制在电击杯最大容量的 70–80%。
导电率越高,电流密度增加,可能导致电场局部不均并产生电弧。
因此需保持缓冲液电导率低(<1.5 mS/cm),以维持电场强度一致性。
电场作用时,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
温度升高 1 ℃ 会增加电导率约 2%,进一步影响电场稳定。
为避免热损伤:
样品、电击杯及 ShockPod 应预冷;
实验间隔 ≥10 秒,以便系统散热。
能量密度 UUU 可由下式计算:
U=12εE2U = \frac{1}{2} \varepsilon E^2U=21εE2
其中:
UUU:单位体积能量密度(J/cm³);
ε\varepsilonε:介电常数;
EEE:电场强度。
对于细胞穿孔而言,能量密度范围通常为 0.1–0.5 J/cm³。
低于此值难以穿孔,高于此值则可能导致不可逆损伤。
电场强度:9–12 kV/cm;
τ 值:4–5 ms;
若出现电弧,可降低电压或稀释样品。
电场强度:6–8 kV/cm;
τ 值:6–8 ms;
建议添加 1 mM CaCl₂ 促进膜修复。
电场强度:1–2 kV/cm;
τ 值:7–9 ms;
可采用方波脉冲模式,孔径更均匀。
电场强度:1.5–2.5 kV/cm;
τ 值:8–10 ms;
可设置多脉冲模式增强导入效率。
在放电过程中,系统实时监测电流反馈,当检测到样品导电率上升时自动补偿电压,以保持电场强度恒定。
若电流激增或电场不均引发电弧,仪器自动断开回路并启动保护模式,防止样品与设备损坏。
系统计算实际电场持续时间并与设定参数比对,若偏差超过 2%,则提示重新校准。
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 ShockPod 状态,当温度升高至 45 ℃ 时自动暂停运行。
实验表明,转化效率与电场强度呈“倒 U 型”曲线关系。
低强度区域(E < 阈值):膜电位不足,穿孔失败;
最佳区域(Eopt):转化效率最高,细胞存活率高;
过强区域(E > Ecrit):膜永久击穿,细胞死亡。
165-2661 通过精确的电压控制与自动匹配算法,使实验稳定处于 Eopt 区间,实现最大化效率与存活率平衡。
选择适合的电击杯间距;
设定初始电压(参考推荐值的 80%);
测试样品导电率,确保 < 1.5 mS/cm;
执行预实验记录转化结果;
按 10% 梯度微调电压;
确定效率最高且存活率 >70% 的参数组;
保存为 Preset Protocol。
该流程可建立最适电场强度模型,实现长期标准化运行。
165-2661 具备内置波形检测模块,可输出实际放电曲线。
用户可通过导出的数据计算实时电场强度并验证其稳定性。
验证公式:
E实测=V实测dE_{实测} = \frac{V_{实测}}{d}E实测=dV实测
若实测值偏离设定值超过 ±2%,应进行系统电压校准。
长期运行中,若 ShockPod 电极表面氧化或污染,会导致局部电场集中,产生电弧与能量不均。
因此建议:
每月清洁电极触点;
使用无水乙醇擦拭电极表面;
每 6 个月检测放电电压一致性;
及时更换老化电击杯。
维护得当,可保证电场强度长期稳定输出。
通过调控电场强度,165-2661 可用于:
基因导入与克隆实验;
RNA 干扰与蛋白表达研究;
细胞融合与纳米颗粒递送;
药物电穿透性研究;
植物转化与育种研究。
其广泛的电场控制范围使其兼容多种生物体系,成为科研实验室的核心电转化平台。
杭州实了个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