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电穿孔仪 165-2661 是一款高精度、高稳定性的生物电穿孔系统,专为分子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编辑和药物研究等实验设计。
它通过在短时间内产生可控的高压脉冲电场,使细胞膜暂时性电穿孔,从而实现外源性 DNA、RNA、蛋白质或其他分子的导入。
与化学转染或病毒载体等传统方法相比,电穿孔技术具有以下显著优势:
不依赖载体系统,避免生物安全风险;
适用范围广,可用于细菌、真核细胞、植物原生质体等多种体系;
转化效率高,操作时间短;
对细胞类型适应性强,可调整参数实现个性化导入。
伯乐 165-2661 采用高精度电压控制、智能时间常数调节与双波形放电系统,能在不同实验体系下保持能量释放稳定、细胞损伤最小,为科研人员提供标准化、高重复性的电转化平台。
在电穿孔实验中,仪器施加的瞬时高压电场会改变细胞膜的电势分布。
当跨膜电位差超过 1.0–1.5 V 时,膜的磷脂双层结构被暂时破坏,形成纳米级可逆孔道。
外源分子通过这些孔道进入细胞内部,电场撤除后,膜结构重新恢复,细胞保持活性。
这一过程被称为 可逆电穿孔效应。
影响穿孔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
电场强度 (E = V/d) —— 控制孔道形成的数量和大小;
脉冲持续时间 (τ) —— 决定电场作用时间;
波形类型 —— 决定能量分布;
导电性与温度 —— 影响能量传递效率。
165-2661 的精准控制系统可在这些变量之间实现动态平衡,使能量释放与细胞耐受度匹配,从而获得最佳转化效率。
伯乐电穿孔仪 165-2661 可广泛应用于分子克隆、基因编辑、细胞转染、药物研究、蛋白表达及生物育种等领域。以下对其主要应用进行详细说明。
适用体系:细菌(E. coli、Bacillus subtilis 等)
实验目的:实现外源质粒 DNA 的高效导入,为基因克隆与蛋白表达奠定基础。
典型参数设置:
电压:1800–2500 V
电容:25 µF
电极间距:0.2 cm
波形:指数衰减波
τ 值:约 4.5 ms
应用说明:
165-2661 在细菌体系中表现出优异的重复性与转化效率。
由于其放电时间精确可控,可有效避免电弧放电,提高样品安全性。
转化后的菌株用于后续基因克隆、突变分析或重组蛋白表达,是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
适用体系: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Pichia pastoris)
实验目的:导入线性 DNA、质粒载体或外源基因,用于遗传工程或代谢工程研究。
典型参数设置:
电压:1200–1600 V
电容:500 µF
波形:指数波
脉冲次数:2
间隔:1.0 s
应用说明:
酵母细胞壁较厚,需适度提高电容延长能量作用时间。
165-2661 的自动电阻匹配系统可根据样品导电率调整时间常数,使细胞穿孔均匀且可逆。
常用于重组蛋白表达、代谢通路改造、CRISPR 基因敲除等研究。
适用体系:CHO、HEK293、NIH3T3 等动物细胞
实验目的:实现外源 DNA、mRNA 或 siRNA 的导入,用于基因表达调控、药物筛选与信号通路研究。
典型参数设置:
电压:400–800 V
电容:800 µF
波形:方波
脉冲次数:2
间隔:1.0 s
时间常数:7–8 ms
应用说明:
方波模式能在较低电压下维持稳定电场,有助于维持细胞活性。
165-2661 通过精确电压调节和能量补偿机制,确保电场均匀分布,避免局部过热。
广泛应用于转录调控研究、基因治疗载体开发及细胞信号通路实验。
适用体系:植物原生质体、藻类细胞
实验目的:导入外源基因、mRNA 或蛋白质,用于植物分子育种、基因编辑与功能验证。
典型参数设置:
电压:600–900 V
电容:1000 µF
波形:方波
脉冲次数:3
间隔:0.8 s
τ 值:约 8–9 ms
应用说明:
植物原生质体无细胞壁,对电场较敏感。
165-2661 的多脉冲功能可实现逐步能量施加,促进基因导入同时保护膜完整性。
适用于基因功能研究、CRISPR/Cas9 系统递送和农作物基因改良实验。
适用体系:哺乳动物细胞
实验目的:将 siRNA、miRNA 或 mRNA 导入细胞,实现基因沉默或瞬时表达。
典型参数:
电压:500–650 V
电容:600–800 µF
波形:方波
脉冲次数:2
间隔:1 s
应用说明:
电穿孔法相比脂质体转染,能有效导入大分子 RNA,不受细胞状态和培养条件影响。
165-2661 可稳定保持电场强度和时间常数,使 RNA 导入均一且细胞活性高。
常用于基因功能研究、蛋白瞬时表达及信号调控分析。
适用体系: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真菌细胞
实验目的:通过电场诱导膜融合,获得杂交细胞或多核细胞,用于抗体工程或细胞生物学研究。
典型参数:
预处理电场:低电压(100–200 V/cm)使细胞对齐;
融合电场:高电压脉冲(800–1200 V/cm)触发融合;
波形:方波;
脉冲持续时间:20–40 µs。
应用说明:
165-2661 的精确时间控制和多波形输出特性使其可在融合阶段稳定产生短时强脉冲,促进细胞膜接触与融合。
常用于制备杂交瘤细胞、抗体产生细胞系及植物体细胞杂交。
适用体系:动物细胞、肿瘤细胞、细胞模型体系
实验目的:利用电场促进纳米药物、载体或药物分子进入细胞内部,实现高效给药与药理研究。
典型参数:
电压:300–700 V
电容:800 µF
波形:方波
脉冲次数:1–3
间隔:1 s
应用说明:
165-2661 可精确控制能量释放速率,防止药物分子因过热失活。
在药理学、肿瘤电化学治疗(ECT)及药物载体系统优化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165-2661 内置数据采集系统,可实时记录电压、电流、时间常数、能量释放率及温度信息。
用户可通过 USB 导出数据文件,进行以下分析:
电压-时间曲线分析:评估放电稳定性;
τ 值统计:判断不同导电体系下的能量衰减趋势;
转化效率计算:结合菌落形成或荧光强度测定结果,量化转化效果;
存活率评估:通过细胞计数或活性染色评估电场作用后的细胞状态。
这些数据有助于建立电穿孔的经验数据库,为后续实验提供可靠的参数优化参考。
伯乐电穿孔仪 165-2661 在实验应用中表现出以下技术优势:
高精度能量控制
输出电压误差 ≤ ±1%,时间常数精度 ±0.05 ms,确保实验可重复性。
自动电阻匹配
根据样品导电率自动调整放电回路,防止能量过度释放。
双波形输出
可在指数波与方波之间自由切换,适配不同生物体系。
多脉冲运行模式
可设 1–10 次放电,支持复杂体系下的能量分级作用。
数据追溯系统
自动保存每次实验的电击参数与波形数据,便于分析。
高安全性设计
具备盖锁保护、自动放电、过温报警、接地检测等多重防护机制。
适应范围广
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细胞,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体系均可使用。
随着生物技术和纳米医学的发展,165-2661 的电穿孔技术正向多方向拓展:
CRISPR/Cas 基因编辑系统递送
可高效导入 Cas9 mRNA 和 sgRNA,实现精确基因敲除。
细胞免疫治疗研究
用于 CAR-T、TCR-T 细胞的基因修饰与抗原呈递优化。
疫苗与核酸药物开发
通过电穿孔实现 DNA 疫苗或 mRNA 药物的细胞内导入验证。
合成生物学研究
用于人工代谢通路重建与底盘细胞改造。
电化学与生物物理研究
用于研究细胞膜电特性、离子通道响应及能量传导机制。
多细胞组织电穿孔应用
配合电针或电极阵列,可用于体外组织片段或类器官的基因导入研究。
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建议遵循以下优化原则:
控制导电率:缓冲液导电率应低于 1.5 mS/cm;
预冷操作:样品、电击杯与 ShockPod 预冷可减少热损伤;
分步调整电压:从推荐值的 80% 开始逐步增加;
监测 τ 值:最佳范围为 4–8 ms;
避免电弧:确保样品无气泡,液体体积占电击杯 70–80%;
及时转入恢复液:放电后 10 秒内将细胞转入培养液修复。
杭州实了个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