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电穿孔仪 165-2661 是一种基于高压脉冲电场原理的高性能生物电转化设备。
通过在极短时间内施加高压电场,该仪器可在细胞膜上产生可逆性微孔,使 DNA、RNA、蛋白质、药物或纳米载体等外源分子顺利进入细胞内部。
165-2661 具有操作精准、波形稳定、能量可调和数据可重复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科研、医学、农业及生物制药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是实验室中常规的基因导入工具,也是细胞工程与基因治疗研究的重要支撑设备。
电穿孔技术的核心在于电场作用下细胞膜通透性的瞬时改变。
伯乐 165-2661 通过可控高压脉冲,使细胞膜形成短暂微孔,在孔关闭前外源分子进入细胞质或细胞核,从而实现基因导入或物质转运。
主要技术特征包括:
高精度电压控制(10–3500 V 可调);
电容范围宽(25–3275 μF),适配多种细胞类型;
支持指数衰减波与方波两种放电模式;
多脉冲程序设计,满足不同细胞膜修复特性;
具备温控散热与安全防护系统,保障实验稳定性。
凭借这些特性,165-2661 在细胞导入效率、存活率及可重复性方面均表现优异。
165-2661 的应用范围涵盖了生命科学多个层面,主要包括:
分子生物学研究 —— DNA/RNA 导入、质粒克隆与基因编辑;
细胞生物学与转染实验 —— 真核细胞转染与蛋白表达;
微生物工程 —— 细菌、酵母及放线菌的遗传改造;
植物生物技术 —— 原生质体电穿孔与植物基因导入;
医学研究 —— 基因治疗、细胞免疫疗法及药物递送;
生物制药与疫苗开发 —— 基因载体构建与表达体系优化;
材料与纳米生物学 —— 纳米粒子、电荷分子及药物递送研究。
以下将对各领域的典型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伯乐电穿孔仪是细菌基因克隆实验中的关键工具。
传统化学法(如 CaCl₂ 法)效率有限,而电穿孔技术可在极短时间内实现高效率质粒导入。
应用示例:
使用 0.2 cm 电击杯,2000 V、25 μF 条件下可获得 10⁶–10⁸ CFU/μg DNA 的转化效率;
适用于常见宿主菌株如 E. coli DH5α、JM109、BL21 等。
其高效率与重复性,使 165-2661 成为克隆载体构建与重组蛋白表达实验的标准设备。
在 CRISPR/Cas9、TALEN 或 ZFN 等基因编辑体系中,电穿孔被广泛用于将编辑载体导入靶细胞或微生物。
165-2661 可实现高转导率且不依赖病毒载体,尤其适用于对安全性要求高的研究项目。
电穿孔对 RNA、siRNA、miRNA 及核酸修饰体具有较高的导入效率。
可应用于基因沉默、转录调控及非编码 RNA 功能研究。
伯乐 165-2661 的方波模式特别适用于真核细胞,具有温和、稳定、细胞损伤小等优点。
适用于多种哺乳动物细胞,如:
CHO、HEK293、BHK、HeLa、NIH3T3;
T 细胞、B 细胞等悬浮系细胞。
应用场景:
外源基因表达验证;
荧光蛋白标记实验;
蛋白定位与信号通路分析;
转染稳定细胞株构建。
在优化电压(约 550–700 V)、电容(500–800 μF)条件下,转染效率可超过 80%,细胞存活率达 85% 以上。
电穿孔可直接将 DNA/mRNA 疫苗导入宿主细胞,诱导抗原表达,广泛应用于新型疫苗研发。
同时在蛋白表达体系中,可快速建立瞬时高表达平台,提高实验效率。
165-2661 可对多种细菌进行高效转化,包括:
大肠杆菌(E. coli);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乳酸菌与放线菌。
通过调整电场强度(8–12 kV/cm),可实现质粒或基因片段的高效导入。
电穿孔技术特别适用于高盐环境耐受性低、难以化学转化的菌株。
电穿孔在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真菌(如 Aspergillus niger)基因转化中应用广泛。
相较化学转化法,其导入率更高,且不受细胞壁厚度影响。
典型参数:1400 V、500 μF、τ=6–8 ms,可获得稳定的转化效率与细胞活性。
165-2661 也被用于工业发酵菌株改造,如氨基酸、维生素和酶制剂生产。
通过导入关键代谢通路基因,可实现菌株代谢重构与高产优化。
在植物科学研究中,电穿孔被用于将外源基因或 RNA 导入植物原生质体中,适用于:
拟南芥、水稻、小麦、烟草、玉米等;
转基因育种早期验证与功能分析。
常用条件为:0.4 cm 电击杯、600–800 V、1000 μF 方波,时间常数约 8–9 ms。
通过电穿孔,可在数小时内实现目标基因在植物细胞中的表达,用于:
蛋白定位实验;
启动子活性验证;
信号通路响应研究。
电穿孔技术也可用于植物病原体转化(如真菌、藻类、细菌),以研究植物—病原互作机制。
165-2661 不仅用于基础实验,也在医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电穿孔是将治疗性基因、核酸或药物导入患者细胞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 CAR-T 细胞制备中,电穿孔用于导入嵌合抗原受体基因,是替代病毒转导的高安全性方案。
优势:
无病毒载体风险;
可控参数,适配多种细胞类型;
成本低、效率高。
电穿孔可暂时增加组织细胞通透性,促进化疗药物进入细胞,提高治疗效率。
已在皮肤癌、黑色素瘤及局部肿瘤治疗中验证有效。
在 DNA 或 mRNA 疫苗开发中,165-2661 可用于细胞系表达检测、抗原筛选及递送系统研究。
伯乐电穿孔仪在工业化生物技术中具有广泛用途:
重组蛋白生产
通过高效导入表达载体,可快速建立生产菌株;
抗体药物开发
在 CHO 细胞中转染抗体基因,用于候选药物筛选;
疫苗与病毒载体构建
提供稳定可控的载体构建与宿主表达体系;
发酵工程
结合基因导入与代谢通路优化,实现工业菌株性能提升。
165-2661 的高重复性保证了大规模实验中数据一致性,为生物制药产业提供标准化工具。
在纳米医学与生物材料研究中,电穿孔技术被用于研究纳米粒子、药物分子及载体系统的细胞内转运机制。
应用包括:
纳米载药系统的细胞递送实验;
蛋白与肽类复合物的导入验证;
电场诱导细胞膜修复与分子动力学研究。
165-2661 的精确脉冲控制可用于探究电场作用下的膜电生理特性,为细胞力学和材料科学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伯乐电穿孔仪 165-2661 因其操作直观、安全可靠,常被用于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教学与培训。
教学用途包括:
演示电穿孔原理与细胞膜电学特性;
指导学生进行基因导入实验;
训练科研人员掌握电击参数优化与数据分析。
其友好的操作界面与稳定性能,使得学生能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清晰、可重复的实验结果。
随着生物与工程学的融合,电穿孔技术在新兴领域中展现出更广阔的应用潜力:
合成生物学
实现人工基因线路、代谢路径构建;
生物信息工程
结合电信号监测与细胞行为分析;
环境与生态研究
电转化微生物用于污染治理或资源回收;
组织工程
促进基因载体在干细胞中的导入,为再生医学提供基础。
| 领域 | 实验体系 | 电击参数 | 主要结果 |
|---|---|---|---|
| 分子克隆 | E. coli | 2000 V, 25 μF | 高转化率 10⁷ CFU/μg DNA |
| 酵母转化 | S. cerevisiae | 1400 V, 500 μF | 稳定表达外源蛋白 |
| 动物细胞转染 | CHO 细胞 | 600 V, 500 μF, 3 脉冲 | 表达率 80%,活性高 |
| 植物原生质体 | 烟草 | 650 V, 1000 μF | GFP 瞬时表达良好 |
| 基因治疗 | T 细胞 | 300 V, 方波 | CAR-T 构建成功 |
| 药物递送 | 黑色素瘤模型 | 800 V/cm | 提高药物进入效率 10 倍以上 |
伯乐电穿孔仪 165-2661 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
广泛的适用范围 —— 覆盖从微生物到动物细胞;
高重复性 —— 精确的电压与时间常数控制;
灵活参数调节 —— 可根据细胞特性定制电场条件;
安全性高 —— 自动放电与过压保护系统;
数据智能化 —— 自动记录实验参数与结果;
兼容性强 —— 适配多种电击杯与外接模块。
这些性能使得该仪器在科研与产业中均具有长期应用价值。
杭州实了个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