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默飞(Thermo Fisher Scientific)371型CO₂培养箱是一款高精度细胞培养设备,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医学研究、药物开发及组织工程等领域。该设备通过恒温、恒湿与稳定的二氧化碳浓度,为细胞生长提供接近生理状态的环境。其设计结构包括六面直热加热系统、自动湿度调节系统、HEPA空气过滤循环系统以及高温干热灭菌模块。
由于培养箱常年处于高湿、高温、富含营养气体的环境中,极易滋生细菌、真菌及霉菌孢子。若清洁不及时,污染将直接影响细胞培养结果,造成实验失败或交叉污染。因此,制定并严格执行标准化的清洁流程是保证实验可靠性的前提。
(1)空气与操作环境污染:实验室空气中存在微生物颗粒,开门取放样品时随气流进入箱体内部。
(2)培养液蒸发与泄漏:培养液或试剂滴落到腔体底部,形成富含营养的污染源。
(3)操作人员携带污染:手套、器皿、培养皿等表面附着微生物,接触腔体内壁时可能传播。
(4)湿度盘水体污染:若长期不更换水或使用非灭菌水,微生物会在水盘内大量繁殖。
(5)过滤系统老化:HEPA滤芯使用时间过长会降低过滤效率,使污染物随空气循环进入腔体。
培养箱的清洁不仅关系到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更直接影响细胞存活率和实验安全性。
定期清洁可防止霉菌孢子和细菌形成生物膜。
有助于保持CO₂传感器精度与气体流通顺畅。
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避免内部部件腐蚀。
确保高温灭菌功能的有效执行。
在正式清洁前,需明确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先断电后操作:清洁前务必关闭电源、气源并拔掉插头,防止电击与元件损坏。
先外后内、先上后下:清洁顺序从外部表面到内部腔体,从顶部至底部,避免污水回流污染。
区分干湿清洁阶段:先进行干式清理以去除固体残留,再进行湿擦与化学消毒。
禁止使用强酸强碱:所有清洁剂应为中性或弱碱性,以防腐蚀不锈钢内腔与传感器。
停机与冷却
关闭培养箱电源并切断CO₂气源。
若设备近期使用过高温灭菌功能,应等待腔体自然降温至室温。
移除内部物品
取出所有培养皿、瓶、架及水盘,并记录摆放顺序。
将样品转移至备用培养箱或低温保存装置中。
防护与清洁用品准备
穿戴实验服、手套、口罩与防护眼镜。
准备无纤维布、无尘纸、喷瓶、70%乙醇或异丙醇、无离子水、灭菌蒸馏水。
若需深度清洁,可准备低残留中性洗涤剂溶液(稀释浓度0.5–1%)。
机体外壳
用微湿的软布蘸取中性清洁剂,沿同一方向擦拭外壳表面。
注意通风口及接缝处的灰尘积聚,可使用软毛刷轻轻清理。
避免清洁液流入控制面板或通电接口。
控制面板与显示屏
使用70%乙醇轻拭表面,不可直接喷洒。
检查按键灵敏度及显示状态,确认无残留液体。
拆卸内部部件
取出搁板、托架、导气罩、水盘及传感器保护罩。
按顺序编号放置,便于清洁后复原。
初步清除污染物
使用无尘布擦去腔体内的水渍、培养液残留或杂质。
对积垢部位可用温水浸泡后擦拭。
中性洗涤剂清洁
将稀释后的洗涤液喷洒在内壁、角落及搁板上。
静置3–5分钟后用湿布反复擦净,确保不留化学残留。
清水漂洗
用无离子水或灭菌水擦拭至少两遍,彻底去除残留清洁剂。
确保每次擦拭布为干净状态,避免交叉污染。
酒精消毒
使用70%乙醇或异丙醇擦拭整个内壁及配件。
重点处理门密封条、转角、风道入口及CO₂喷嘴。
静置自然风干,不使用加热烘干方式,以免残留酒精蒸汽引燃。
清洗水盘
倒掉残余水,使用中性洗涤液清洗表面后冲净。
用乙醇再次擦拭,并以灭菌水漂洗干净。
水质管理
推荐使用灭菌蒸馏水或高纯去离子水,不得使用自来水。
每周更换一次水,防止微生物滋生。
检查蒸发表面
确认水盘底部无沉淀、无粘附污染物。
若发现锈斑或白色水垢,可使用柠檬酸溶液轻微擦拭,再以清水漂净。
检查过滤器状态
若设备带有HEPA循环模块,需观察滤芯是否积尘或变色。
一般建议每6个月至1年更换一次。
风道清洁
关闭风机后,用无尘布擦拭风口区域。
禁止用强力气流吹扫,以免损伤风机轴承。
重装前确认
滤网干燥后重新安装,确保密封圈完好。
检查风机运转声音是否平稳。
内外门玻璃
使用无纤维布和酒精轻擦,不可使用含氨清洁剂。
清洁后用干布擦干防止水印残留。
密封圈
取下硅胶门封条,用温水及中性洗剂清洗,彻底擦干。
检查密封圈是否有破损或老化,必要时更换。
门内加热装置检查
确保加热线未被液体浸湿。若有水渍,需完全干燥后再通电。
CO₂传感器
若为热导型传感器,禁止使用液体清洁,应使用干净棉签轻拭表面灰尘。
每半年进行一次校准,以保证测量精度。
气体接口
检查进气口是否有杂质或水汽。
用干燥空气吹净接口,确认密封圈完好无裂纹。
管路检查
若CO₂供气管出现水汽回流,应立即断开并更换干燥过滤器。
自然干燥
清洁完毕后保持门开启状态,待内部完全干燥。
不可使用外部加热源或吹风机。
执行高温灭菌程序
关闭门体,开启Steri-Cycle高温灭菌模式。
灭菌温度140℃,持续时间约14小时。
灭菌结束后自动冷却,直至腔体温度恢复常温。
灭菌验证
检查控制面板确认灭菌流程完成且无报警信息。
若有温度异常或程序中断,应重新运行灭菌程序。
组件复装
按清洁前编号顺序装回搁板、托架、风道罩与水盘。
确认所有部件牢固、平整。
电气与气源连接
插入电源插头并开启总电源。
重新连接CO₂气瓶,检查压力表是否稳定。
功能测试
设定温度37℃、CO₂浓度5%,运行24小时。
观察温度、湿度及气体浓度稳定性。
若数据恢复正常且无报警,说明清洁与灭菌效果良好。
清洁项目 | 建议频率 | 操作说明 |
---|---|---|
外部擦拭 | 每周一次 | 用酒精或中性洗剂清洁外壳及控制面板 |
内部清洁 | 每月一次 | 拆除搁板、水盘全面擦拭消毒 |
湿度水更换 | 每周一次 | 使用灭菌水并彻底冲洗水盘 |
HEPA滤芯检查 | 每6个月 | 根据运行环境决定更换周期 |
CO₂传感器校准 | 每6个月 | 使用标准气体进行校准 |
高温灭菌 | 每1–2个月 | 根据实验频率调整周期 |
通过科学的周期管理,能有效防止生物膜形成和气体传感器漂移,保持培养环境长期稳定。
清洁过程中避免金属刷、粗糙海绵等硬质工具,以防刮伤不锈钢腔体。
清洁剂不得含氯或氨成分,避免腐蚀及残留气味。
若发现培养液泄漏到电加热元件周围,应立即断电并联系专业人员检修。
灭菌程序运行时严禁开启箱门或断电,以免造成系统异常。
所有清洁布、棉签和手套均应为一次性使用,防止交叉污染。
清洁结束后应记录清洁日期、操作人及检查人,建立可追溯档案。
问题表现 | 可能原因 | 解决方法 |
---|---|---|
清洁后出现异味 | 残留洗剂或未完全干燥 | 用灭菌水再次擦拭并自然通风 |
灭菌程序报警 | 温度传感器受污染或接触不良 | 清洁传感器并重启程序 |
湿度异常下降 | 水盘未装好或加水不足 | 检查水位并重新安装 |
CO₂浓度波动 | 传感器污染或管路漏气 | 清洁传感器并检测气体接口 |
建立清洁档案
对每次清洁、灭菌及维护记录日期、操作人、使用清洁剂类型、耗时及检测结果,形成完整档案以供追踪。
环境控制
保证实验室空气洁净度,避免灰尘及微生物过度进入。空气过滤系统应定期维护。
合理使用设备
避免长期满负荷运行,培养皿间保持通风间距。
定期培训人员
操作人员应熟悉清洁流程及安全守则,掌握应急处理方法。
专业检修与年度保养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由专业工程师执行的全面维护,包括电气系统、加热元件、传感器、过滤装置的检测与更换。
在完成清洁与灭菌操作后,为确保设备内环境符合生物培养要求,应进行以下验证步骤:
微生物检测
使用培养皿暴露法或拭子采样,对腔体内壁及水盘区域进行检测。若菌落数为零,说明灭菌彻底。
空气洁净度检测
开启循环风机后使用尘埃粒子计数仪检测空气洁净度,应符合ISO 5级标准。
温湿度稳定性测试
连续记录24小时内温湿度波动,应分别控制在±0.3℃和±3%RH以内。
气体浓度稳定性
测试CO₂浓度恢复速度,应在15分钟内恢复至设定值并保持稳定。
若上述指标均达标,即可正式投入实验使用。
赛默飞371型CO₂培养箱作为高精度生物培养设备,其清洁流程不仅是维护设备性能的必要环节,更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的清洁流程能有效防止交叉污染,延长设备寿命,保障细胞培养环境的稳定性。
通过建立科学的周期性维护制度、严格执行操作标准、强化人员培训与记录管理,可将污染风险降至最低。只有在“清洁、灭菌、维护”三环合一的体系下,才能充分发挥371培养箱的高性能优势,为科研工作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
杭州实了个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