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进入流程之前,理解为何要校准、校准的目标是什么、以及所校准的参数范围是非常重要的。
保证参数精度:随着使用时间、传感器漂移、环境变化、老化效应等因素,培养箱内部测量 / 控制系统可能出现偏差。校准可以修正这些偏差,使设备输出 / 显示更符合真实值。
保证实验可靠性:细胞培养、药物实验、生物检测等对温度和 CO₂ 浓度等控制要求很高。校准能减少由于设备误差带来的实验差异或失败风险。
满足质量管理 / 监管要求:很多科研机构、GMP 实验室、规范实验室要求定期校准,并保存校准记录以备审查。
监控设备状态 / 漂移趋势:通过定期校准,可以监测传感器漂移、控制系统性能退化的趋势,提前做维护或更换。
保持设备性能稳定性:校准可以优化控制回路、减少误差累积,提高设备长期稳定性。
对于 371 型(属 370 系列家族)培养箱,常见可以校准 / 标定的参数包括:
温度校准(TEMPCAL):校正箱内温度显示 / 控制系统偏差。
CO₂ 校准(CO₂CAL / IR CAL / T/C CO₂ 校准):若设备配备 CO₂ 控制功能(热导式 sensor 或红外传感器),允许对 CO₂ 显示 / 控制偏差进行标定。
湿度校准(RH 校准 / RH CAL):若设备含湿度选件,允许对湿度显示进行校正(注意该湿度通常为显示用途,不一定用于控制)。
在校准过程中,设备的控制功能会暂时停止进入稳定状态,避免调整过程对系统的扰动影响控制回路。Thermo Fisher Documents+2Thermo Fisher Scientific+2
校准频率通常视使用强度、实验需求精度和环境稳定性而定。厂商建议至少每年校准一次;对于刚安装设备,则在稳定期结束后应进行完整校准。Thermo Fisher Documents+2ManualsLib+2
在实际校准操作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以确保校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设备应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并已按设定温度、CO₂、湿度(如有)稳定运行一段时间。若为新安装设备,建议预热并稳定 ≥ 12 小时,再进入校准操作。Thermo Fisher Documents+2ManualsLib+2
若设备已经在运行状态,只需在显示温度 / CO₂/ 湿度达到设定值后,再让设备额外稳定 2 小时以上,以保证参数进入热 / 气平衡状态。Thermo Fisher Documents+2ManualsLib+2
关闭箱门、避免频繁扰动操作期间,不要打开门、插拔样品或更改参数。
必须选用 已校准 / 溯源标准仪器 作为参考(例如高精度铂电阻温度计、标准 CO₂ 浓度测量仪 / 气体分析仪、湿度计等)。
确保参考仪器在使用前已通过校准证书验证其有效性。
准备适用于采样 / 测量的取样管线、接口、过滤装置等,确保测量过程中不引入外界误差。
对于 CO₂ 测量 (特别是热导型 / 红外型),应考虑取样方式、取样管路长度、流速、温湿度匹配等因素,以避免测量误差。
实验室环境温度应保持相对稳定,避免空调出风、阳光直射、门窗开闭等剧烈扰动。
校准过程中禁止开关门、插拔试剂或样品操作。
操作人员应习惯无尘 / 无振动操作,以防干扰仪器或培养箱状态。
熟悉设备控制面板、操作菜单、按键顺序等,以便准确进入校准菜单。
设备控制面板上通常有若干模式键 / 菜单:RUN(运行模式)、SET(设定模式)、CAL(校准模式)、CONFIG(配置模式)等。校准时需进入 CAL 模式,选择对应参数(TEMPCAL / CO2CAL / RH CAL)进行标定。校准过程中,设备自动停止控制功能,仅显示当前参数,等待用户输入校正值。Thermo Fisher Documents+2ManualsLib+2
若在 5 分钟之内无用户操作,设备可能自动退出校准模式返回 RUN 模式并恢复控制功能。Thermo Fisher Documents+1
这是校准流程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一步。以下是建议的操作步骤与注意细节。
确认箱体温度已稳定至设定温度,并运行至少 2 小时以上(或新安装设备 ≥ 12 小时)。Thermo Fisher Documents+2Thermo Fisher Scientific+2
参考温度计置于箱体中心位置,远离壁面和对流通道边缘,避免贴近加热壁、门边等。探头最好处于代表性空气流动位置,不靠近箱壁。Thermo Fisher Documents+2ManualsLib+2
按 Mode 键,直至控制面板上 CAL 指示灯点亮。Thermo Fisher Documents+1
使用左右箭头键 (← / →) 切换至 “TEMPCAL XX.X” 参数菜单。Thermo Fisher Documents+1
使用上下箭头键 (↑ / ↓) 调整显示值至参考温度计(标准仪器)所测得的实际温度值(精确至小数点后一位或与显示器精度一致)。Thermo Fisher Documents+2Thermo Fisher Scientific+2
按 Enter 键保存校正值。Thermo Fisher Documents+1
按 Mode 键或者左右箭头键切换至 RUN 模式(或跳出校准菜单返回运行状态)。Thermo Fisher Documents+2Thermo Fisher Scientific+2
校准完成后,设备会恢复其温度控制功能,并使用更新后的 calibration 值参与控制回路。
校准过程中,控制系统暂停,加热 / 控制输出停止,目的是让显示或测量值与外部参考一致,不被内部控制功能干扰。Thermo Fisher Documents+1
若输入偏差较大(如多 ℃),建议先校正为中间值,观察重稳态后再次微调,避免一次性大幅校正导致控制震荡。
完成校准后应让系统再稳定一定时间(如 1–2 小时)观察箱内温度行为,并与参考仪器比较验证校正是否有效。
记录校准前后偏差、校正值、温度点、参比仪器编号与测量条件。建议多点校准(如不同温度点)以评估温控线性偏差情况。
如果设备具备 CO₂ 控制功能,则须对 CO₂ 显示 / 控制系统进行校准。由于不同型号使用的 CO₂ 传感器类型不同(热导式 / T/C 型,或红外 (IR) 型),校准细节略有差异。
对于 370 / 371 型设备,通常使用 热导式 (Thermal Conductivity, T/C) CO₂ 传感器。此类传感器受温度和湿度影响较大,因此在校准前必须保证温度 / 湿度稳定。Thermo Fisher Documents+2Thermo Fisher Scientific+2
若你所用的型号配备 IR 型 CO₂ 传感器(通常在 380 / 381 型号中见得较多),该类型不受箱体温度或湿度变化的影响但仍可能受到温度漂移影响,因此在改变温度设定后,也建议重新校准 CO₂。Thermo Fisher Documents+2ManualsLib+2
在校准 CO₂ 之前,应保证温度已校准并稳定,湿度稳定(如设备带湿度选件)等条件满足。Thermo Fisher Documents+2Thermo Fisher Scientific+2
在箱体温度与湿度稳定条件下,用参考 CO₂ 仪器通过取样口或者采气管测定箱内 CO₂ 浓度(建议重复测 3 次并取平均值)。Thermo Fisher Documents+2ManualsLib+2
按 Mode 键进入 CAL 模式。Thermo Fisher Documents+1
使用左右箭头键 (← / →) 切换至 “CO₂ CAL XX.X” 或 “CO2CAL XX.X” 菜单显示。Thermo Fisher Documents+2Thermo Fisher Scientific+2
使用上下箭头键 (↑ / ↓) 调整显示值至参考 CO₂ 仪器测得的实际 CO₂ 浓度值。Thermo Fisher Documents+1
按 Enter 键保存校正值。Thermo Fisher Documents+1
按 Mode 键或左右箭头键返回 RUN 模式。Thermo Fisher Documents+1
完成 CO₂ 校准后,控制系统将依据新的校正值进行 CO₂ 控制输出。
在校准过程中,建议 CO₂ 测量仪器采用适当取样流速、温度补偿、管线最短、预处理过滤等方式,以降低额外误差。
若 CO₂ 校准后仍存在较大偏差,应重做测量、校正;也应确认温度 / 湿度是否仍稳定。
校准后应让系统在校正值下运行一段时间,以观察是否有偏移或漂移趋势。
若传感器刚安装或更换,可能存在“老化期”现象,建议在初期(如每周一次)检测校准,并观察其稳定性趋势。Thermo Fisher Documents+1
若设备温度设定或湿度设定有较大变化,建议重新校准 CO₂ 以匹配控制条件。Thermo Fisher Documents+2ManualsLib+2
对于配备 IR 型 CO₂ 传感器的型号(如 380 / 381 型号常见),校准流程类似:
在温度 / 湿度稳定状态下,用参考 CO₂ 仪器测定箱内 CO₂ 浓度。Thermo Fisher Documents+2Thermo Fisher Scientific+2
进入 CAL 模式,在菜单切换至 “IR CAL XX.X”。Thermo Fisher Documents+2ManualsLib+2
调整显示值至参考仪器测得的 CO₂ 浓度值。Thermo Fisher Documents+1
保存校正并退出至 RUN 模式。Thermo Fisher Documents+1
因为 IR 传感器对温湿度的干扰较小,其校准稳定性通常较好。
如果 371 型培养箱带有湿度 (RH) 显示或监测功能,则也可对湿度显示进行校准调整。注意多数情况下该湿度功能仅用于显示 / 记录用途,不一定直接用于控制。Thermo Fisher Documents+2Thermo Fisher Scientific+2
在温度稳定后,确认湿度稳定,一般建议等待至少 30 分钟至 1 小时,以使湿度探头与腔内气体达到平衡状态。Thermo Fisher Documents+2Thermo Fisher Scientific+2
湿度测量仪器应放置在箱体中心位置,并避免贴墙、靠近水盘或加热壁。
进入 CAL 模式。Thermo Fisher Documents+1
使用左右箭头键切换至 “RH XX %” 或 “RH CAL XX” 菜单。Thermo Fisher Documents+1
使用上下箭头键调整显示值至参考湿度仪器测得的湿度值(例如 %RH)。Thermo Fisher Documents+2Thermo Fisher Scientific+2
按 Enter 键保存校正值。Thermo Fisher Documents+1
返回 RUN 模式。Thermo Fisher Documents+1
若用户没有标准湿度测量仪器,也可采用一种近似方法进行校准:
在温度稳定状态下,将水盘注满水(期望湿度最大化),并使箱体内部湿度与水源、水面处于饱和状态,此时箱体中的相对湿度值通常接近 95%。可将显示湿度值调整为 95%。此法误差可能较大,一般被允许在 ±5% RH 以内。Thermo Fisher Documents+2Thermo Fisher Scientific+2
采用这种方法时应记录校准方式与假设条件,以备后续验证。
在完成各参数的校准操作后,还需进行验证和记录,以确保校准有效性与可追踪性。
在完成校准后,让设备重新运行一段时间(如 1–2 小时),观察温度、CO₂、湿度等参数的稳定性。
再次使用参比仪器在同一位置测量温度 / CO₂ / 湿度,比较显示值与参考值的偏差,确认校正是否达标。
若偏差仍较大,建议重新校准或查找系统故障(如传感器故障、控制模块异常、连接线问题等)。
可以进行多点验证(在箱体不同位置)来确认温度 / 湿度 / CO₂ 的均一性和线性偏差是否存在系统误差。
校准过程中的记录非常关键,应至少包括以下信息:
项目 | 内容 |
---|---|
校准日期 / 时间 | 记录校准开始与结束的时间 |
操作人员 | 参与校准的人员姓名或编号 |
设备型号 / 编号 | 包括 371 型号、序列号、版本号等 |
参考标准仪器信息 | 仪器型号、编号、校准证书编号与有效期 |
温度 / CO₂ / 湿度设定值 | 校准前后的设定值 |
参考测量值 | 参比仪器测量值 (温度 / CO₂ / 湿度) |
调整 / 校正值 | 在校准菜单中输入 / 保存的校正值 |
校准前后偏差 | 校准前设备显示值与参考值偏差;校准后验证偏差 |
校准人员签字 / 审核签名 | 确保操作可追溯 |
备注 / 异常情况 | 若校准过程出现异常、难以校正或偏差过大,应在备注中注明原因与处理建议 |
这些校准记录应归档保存,以便将来追踪设备性能变化、支持质量管理审计或设备维护决策。
在校准过程中可能遇到一些问题或误差来源,以下是常见问题及防范建议。
若温度 / 湿度 / CO₂ 尚未充分稳定就进入校准,可能导致校准值偏离真实平衡状态。
在重大设定更改(如温度设定大幅改变、湿度调节改变、管路变动等)后,应重新让系统稳定再校准。
避免在波动期操作校准。
若参考仪器本身误差较大或未校准,将直接影响校准结果的准确性。
使用多次测量取平均、验证参考仪器性能是必要的。
在不同温度 / CO₂ / 湿度区间应检查参考仪器的准确性与线性响应。
长期使用或频繁热循环可能使设备自身温度 / CO₂ / 湿度传感器发生漂移或老化,校准范围逐渐恶化。
若校准值频繁变化较大,应考虑更换传感器。
传感器安装位置不合理(靠近壁面、受屏蔽气流干扰等)也可能导致偏差,应确保其位置具代表性。
若校正值输入偏离原始设定过大,可能超出控制回路可接受调整范围,导致设备无法稳定控制。
在进行大幅度校正前,需要评估控制器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控制器或主板故障、通信异常、线缆接触不良等问题也可能导致校准失败或偏差异常。
在校准菜单中输入错误值、误按 Enter / Mode 键、退出菜单过早、未保存校准值等操作失误可能导致校准失败。
校准过程中若不按键操作时间超过系统自动退出时间(如 5 分钟),设备可能返回 RUN 模式,未保存校准值。Thermo Fisher Documents
校准过程应由熟练人员操作,严格按步骤执行。
校准过程中若发生开门、气流扰动、实验室温度突变、人员走动、空调出风等,都可能影响温度 / 湿度 / CO₂ 平衡,导致校准值误差。
应在校准期间尽量隔离外界干扰,确保环境稳定。
为了保证设备性能与实验质量,合理制定校准频次与维护计划非常重要。
年度校准:对于一般用途实验室,建议至少每年对温度、CO₂(如适用)、湿度进行完整校准与验证。
首次安装或重大维修后:新设备安装、搬迁、维修、更换传感器或控制器后,应立即进行完整校准。
频繁使用 / 高精度需求:若设备被高频使用、对温控精度要求高、环境条件波动大,建议每 6 个月或更短周期校准一次。
漂移监测:通过校准记录趋势分析,若发现校准偏差逐年增加、波动扩大,则应考虑提前维护或更换部件。
校准前验证:在每次重大实验前,可对温度 / CO₂ 进行快速验证,以判断是否需要校准或调整。
校准是保障温控 / CO₂ 控制精度和实验可靠性的必要环节。
校准参数主要涵盖温度 (TEMPCAL)、CO₂ (CO₂CAL / IR CAL)、湿度 (RH CAL),视设备选件而定。
校准前必须保证系统稳定(温度 / 湿度 / CO₂ 平衡、长时间预热运行)。
校准过程中通过控制面板进入 CAL 模式,选择对应参数菜单,输入参考仪器测得值并保存。
校准后应进行验证测量并观察系统运行状态,以确认校正有效性。
严格记录校准前后数据、参比仪器信息、操作人员、校正值、偏差、日期时间等完整记录。
注意校准过程中的误差来源(如参考仪器误差、操作误差、传感器漂移、环境扰动等),并采取防护策略。
根据设备使用强度与实验精度需求制定合理的校准周期,并通过趋势分析监控设备状态。
杭州实了个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