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谱分析中,仪器的精度与可靠性高度依赖于校准工作。赛默飞 GENESYS 40 分光光度计作为一款应用广泛的紫外可见光分析设备,具备较高的光学性能和操作便捷性,但若要保证长期稳定使用,就必须进行定期校准。校准不仅能确保数据结果的准确性,还能延长仪器使用寿命,降低实验误差。
校准工作包含波长校准、光度校准、基线校正和杂散光测试等不同环节。本文将系统介绍 GENESYS 40 的校准方法与操作流程,帮助实验室人员建立规范的操作标准。
校准的核心是将仪器的检测结果与标准参考进行比对,通过调整或补偿,使其输出值与真实值相符。分光光度计的校准主要基于以下原理:
波长校准原理:以已知吸收峰的标准物质(如氧化钬滤光片)为参照,将仪器输出波长与理论波长对齐。
光度校准原理:利用透射率或吸光度已知的标准滤光片或溶液,验证仪器测量的光强是否正确。
杂散光校正原理:在理论上应为零透过率的波长区,检测仪器是否存在多余光泄露。
基线校正原理:通过空白样品设置零点,使光谱扫描从一个稳定基线开始。
确保光谱扫描的波长位置准确,不会出现偏移。
验证仪器对光强或吸光度的测量是否与真实值一致。
检验光学系统中是否存在非目标波长的干扰光。
通过重复扫描空白样品,确认基线波动是否在允许范围内。
保证使用的比色皿在不同批次实验中不会引入偏差。
氧化钬(Holmium oxide)标准滤光片:用于波长校准。
中性密度滤光片或标准溶液:用于光度校准。
硫酸钠或钠亚硝酸盐溶液:用于杂散光测试。
高纯水或缓冲液:用于基线校正。
标准比色皿:确保实验重复性。
温湿度记录仪:监控环境条件,避免外界影响校准结果。
打开仪器并预热 20–30 分钟,保证光源稳定。
将氧化钬滤光片放入比色皿架。
选择“波长验证”模式,扫描范围设置为 200–700 nm。
检查光谱中是否出现标准吸收峰,例如 241 nm、287 nm、361 nm 等位置。
比较实测波长与标准值,若偏差在 ±1 nm 内,说明波长校准合格。
若偏差超过标准,则需进行软件校正或联系售后工程师调整单色器。
插入中性密度滤光片,选择光度校准模式。
仪器将自动比较滤光片的标称透过率与实际测得值。
若差值小于规定限度(如 ±0.005 A),则光度校准通过。
若差值过大,应检查光源老化、检测器污染或比色皿污染。
在比色皿中加入高浓度硫酸钠溶液。
将波长设置在 220 nm 附近,理论透过率应接近 0%。
若仪器显示透过率大于 0.5%,说明杂散光偏高,需要检查光学系统。
用双蒸水或缓冲液充满比色皿。
选择“基线校正”功能,仪器会自动设置零点。
执行空白扫描,观察基线是否在 ±0.002 A 范围内波动。
将同一样品进行多次测量。
若吸光度变化范围小于 0.002 A,则说明重复性良好。
环境控制:校准过程应在恒温恒湿实验室内进行,避免光源漂移。
比色皿清洁:任何污渍或指纹都会引入误差。
光源老化:若氘灯或钨灯使用时间过长,应及时更换。
定期校准:建议每 3–6 个月进行一次全面校准,高强度使用实验室应每月校验。
记录保存:所有校准数据应记录存档,便于溯源与审计。
波长偏移过大
检查单色器是否受到灰尘影响。
若硬件损坏需联系专业工程师。
光度不稳定
检查光源灯丝是否老化。
确认电源电压是否波动。
基线漂移
确认比色皿是否完全匹配。
检查是否有气泡或杂质。
杂散光过高
可能是光路元件松动。
检查滤光片是否受损。
药物检测:校准确保活性成分浓度检测结果可靠,符合药典要求。
环境监测:用于水质或大气污染分析时,校准保证数据准确性。
食品检测:在食品成分分析中,校准防止出现虚假合格或超标。
科研实验:保证光谱扫描曲线与理论数据吻合,避免错误推论。
随着分光光度计智能化的发展,校准方法也呈现新的趋势:
自动化校准:软件可自动完成波长和光度修正,减少人工干预。
云端校准记录:实验室可通过网络共享校准日志,实现质量追踪。
智能诊断:未来仪器或可实时监控光源和检测器状态,自动提示校准周期。
绿色校准:减少有害化学标准溶液的使用,采用物理标准件替代。
赛默飞 GENESYS 40 分光光度计的校准方法涵盖波长、光度、基线和杂散光等多个方面。科学合理的校准流程不仅能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还能帮助用户延长仪器寿命。
通过标准滤光片和标准溶液的比对,用户可以快速发现并纠正仪器偏差。在日常实验室管理中,定期校准与完整记录是保障数据质量的核心措施。随着未来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发展,GENESYS 40 的校准方法将更加简便高效,为科研与工业应用提供更稳定的分析支持。
杭州实了个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