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X53显微镜采用无限远光学系统(UIS2),其光路结构包括以下主要组成部分:
光源系统(LED或卤素灯)
聚光器(Condenser)
孔径光阑与视场光阑
反射镜组与滤光系统
物镜与物镜转换器
目镜或数码成像装置
光路切换系统(三目筒/转镜)
整体设计支持明场、暗场、相差、偏光、荧光、DIC等多种观察方式。每种模式均需要独立调整光路,以获得最佳成像质量。
BX53配备高亮度LED光源(或选配卤素灯),其亮度稳定、寿命长,适合高对比成像需求。不同观察需求下可选择合适光源强度与波长。
LED光源:色温稳定、响应快、低热量。
卤素灯光源:色彩还原更接近自然光,适用于病理染色样品观察。
通过前面板或电动控制模块调节光源亮度。
调节亮度时需结合样品染色情况及物镜NA,以防过曝或图像过暗。
高倍物镜观察时应适当提升亮度以弥补透光不足。
BX53标配阿贝式聚光器,数值孔径可达1.25,具备中心调节、升降功能。
聚光器应位于物镜焦点以下,使照明光线在样品平面上均匀会聚;
聚光器中心对准物镜光轴,可通过中心调节螺钉进行微调;
聚光器高度直接影响照明均匀性与图像对比度,应根据物镜数值孔径调整。
孔径光阑控制照明光束直径,进而影响样品的分辨率、对比度和景深。
缩小光阑:提高对比度,降低分辨率;
放大光阑:提高亮度与分辨率,降低对比度;
一般设置为物镜NA的70–80%。
视场光阑限制照明区域,用于实现柯勒照明及减少杂散光。
正确调整可改善图像清晰度;
观察中应将其缩至略小于视野边界,以获得理想照明条件;
位置不当可能导致成像不均或产生暗角。
柯勒照明为BX53显微镜提供理想的均匀照明,其调整步骤如下:
正确的柯勒照明能有效提升图像对比度和清晰度,尤其在高倍率成像与荧光观察中至关重要。
BX53具备灵活的光路切换功能,允许在目镜观察、摄影输出、数码成像之间自由切换。
三目观察筒:通过光路拉杆(或电动切换)分配光通量,如100%目视 / 100%摄像 / 50%目视+50%摄影;
光路镜组:通过内置棱镜与反射镜调整光线方向,适配不同通道;
电动光路模块(选配):可实现预设通道快速切换,提升操作效率;
图像校正功能:通过调节摄影通道焦平面,确保成像无偏差。
最常用的观察方式,适用于染色组织切片。
聚光器调至适中高度;
孔径光阑调整至约70–80%;
使用低NA物镜获得更大景深。
增强透明样品边缘亮度。
更换为暗场专用聚光器;
去除孔径光阑;
使用干式或油式暗场物镜;
调整光路使中轴光线不进入物镜,形成高反差成像。
适合无染色透明样品,如活细胞。
安装相差环状聚光器;
使用配套相差物镜(物镜上标有PH1、PH2等);
调节环相对位置,使光环对中;
调节对比度与光强至最佳状态。
观察晶体、纤维等具有各向异性结构样品。
安装起偏器与检偏器;
旋转偏光镜角度增强对比;
检偏器角度一般为90度相对起偏器;
可调节分析器方向以显示干涉色。
用于观察荧光标记样品。
安装适配滤光片组(激发、分光、发射);
调整汞灯或LED激发光路径;
开启荧光激发光源,使用专用物镜;
关闭视场光阑以防光泄露;
调整焦点与光阑获取最强信号。
提供立体感强的无染样本观察。
安装专用DIC棱镜与滑块;
使用DIC兼容物镜;
细致调整偏振器与干涉组件重合;
调节DIC滑块位置优化图像立体效果。
BX53可搭载奥林巴斯控制系统,实现光路电动化:
自动切换观察模式,调节聚光器、光阑、光源亮度等;
保存用户预设参数,快速切换不同样本成像配置;
与成像软件联动,实现拍摄同步调整;
提高重复观察的一致性与效率,尤其适合多样本批量分析。
问题 | 原因 | 解决方式 |
---|---|---|
图像模糊 | 聚光器未对焦、光阑过大或过小 | 重新调节聚光器高度与光阑开度 |
图像偏暗 | 光源亮度低、孔径过小 | 提高亮度或放大孔径光阑 |
有暗角 | 光路未居中、视场光阑太小 | 调整聚光器中心与光阑大小 |
成像色偏 | 灯泡老化、滤镜异常 | 更换光源或检查滤光片状态 |
荧光信号弱 | 激发光不足、滤光片未匹配 | 检查激发光源与滤片通道 |
每月清洁一次聚光器、物镜与目镜表面;
定期检查光路镜面反射效率;
更换灯泡或LED模块时,重新校准照明路径;
使用防尘罩覆盖镜体,防止光学部件受污染。
奥林巴斯BX53显微镜在设计上极为重视光路精度与可调性,其强大的光学配置与多种观察模式支持,使其在科研领域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通过科学合理的光路调整,用户不仅可以获得清晰、真实、对比度优异的图像,还能实现高效的多模式成像切换与数据采集。掌握光路调整要领,将极大提升显微实验的成像质量和研究效率,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或实验技术人员的重要技能。
杭州实了个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