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环境检查
确保显微镜放置在平整、防震的实验台面上;
保持周围空间至少留出30厘米,以便操作与散热;
温度控制在20–25℃、相对湿度不超过60%。
电源与稳压
接通独立电源插座,推荐使用稳压器或不间断电源(UPS);
确认主机后部电源开关处于“关”状态,再插入电源线。
系统预热
打开主机电源开关,启动后等待约10分钟预热;
卤素灯或荧光灯模块预热过程中,不可进行拍摄或切换操作;
目镜、物镜、载物平台等部件预热后达到稳定状态。
物镜清洁与就位
取下并用镜头纸轻拭物镜前端,避免灰尘与指纹;
按顺序将所需物镜(如10×、20×、40×)安装于物镜转盘,确保卡扣到位。
聚光器与光栏调节
明场观察:旋动聚光器使光斑覆盖整个视野;
调整视场光栏(Field Diaphragm)大小至刚好超出视野边缘,然后缓慢打开至最佳对比;
调整孔径光栏(Aperture Diaphragm)至0.7–0.8 NA,以平衡分辨率与对比度。
荧光光源校准(如需)
切换到荧光观察模块,确认滤光片座中各滤光片位置正确;
打开荧光灯模块,待灯丝稳定后,通过调整聚光镜位置使照明均匀,无明显中心过曝。
明场/相衬切换
明场模式:无需安装相衬环,聚光器使用光栏模式;
相衬模式:安装相衬环片与对应的相衬物镜,将聚光器换为相衬聚光片,并精调环位对中。
荧光通道切换
轻按滤光片切换按钮,将不同激发/发射滤片转入光路;
每次切换后应进行样本预览,避免滤片损伤或位置偏移。
DIC/偏振切换(如需)
安装 DIC 偏光器与棱镜系统,调整偏光片角度至最优对比;
偏振模式:安装偏振片,旋转至样本最强双折体验收位置。
培养皿/多孔板
贴壁样本:将培养皿置于载物台中心夹具中,旋紧固定;
多孔板:选用多孔板适配器,确保各孔对准载物台缺口。
玻片/玻底皿
玻片:将玻片夹于载物台两侧定位槽,使用压片器压平;
玻底皿:利用专用支架或环卡牢固,避免晃动。
微流控芯片/其他特殊定制
将芯片装夹于夹具,确保液面与物镜工作距离匹配;
如需温控或 CO₂ 培养,连接相应配件与外部控制器。
低倍预览聚焦
使用 4× 或 10× 物镜进行粗聚焦;
调节载物台至最大高度,逐步向下旋调焦轮,直至视野出现样本轮廓。
逐级放大与微调
切换至更高倍(20×、40×)前,先进行粗焦微调;
切换后再微动调焦至图像清晰,避免物镜与样本撞击。
光路分光比例调整
在三目筒上设置分光比(100:0、80:20、0:100)以决定目镜与相机光路;
拍摄前将光路切换至 0:100,确保全部光线进入相机。
相机连接与初始化
将 C-mount 接口与相机对齐,旋紧保证光轴一致;
打开采集软件(CellSens、MetaMorph 等),加载相机驱动。
曝光与增益调节
初次预览时设低增益、较长曝光;
根据亮度调整增益与曝光时间,确保图像不过曝不过暗。
白平衡与色彩校准
明场:使用白纸或空白区域设定白平衡;
荧光:通过无样本背景或荧光标准片进行灰阶及通道校正。
时间序列与 Z-stack 设置(如需)
在软件中设定时间间隔、帧数及 Z 轴步长;
确保自动聚焦或保留最佳焦点,完成多通道或层扫描。
图像保存与命名规范
保存为 TIFF(无损)或原始格式;
文件命名中包含样本编号、日期、放大倍数、通道信息。
光源关闭
先关闭荧光灯或卤素灯,待灯丝冷却后关闭主机电源;
避免频繁开关对灯泡寿命造成影响。
物镜与目镜保护
在物镜转盘位置留空位(4×或较低倍物镜)以方便下次预览;
用防尘罩覆盖镜筒和物镜,防止灰尘堆积。
软件关闭与数据备份
退出采集软件并断开相机连接;
及时备份图像数据至实验室服务器或外部存储。
光学部件清洁
定期使用镜头纸和镜头清洁液擦拭物镜、目镜、滤光片;
切勿使用含酒精的清洁剂直接喷洒于镜头表面。
机械件润滑
每半年检查载物台滑轨、聚焦丝杆,如有干涩现象添加厂商推荐润滑油;
避免过度润滑导致灰尘粘附。
电气与软件更新
定期检查相机与采集软件更新、固件版本,确保兼容性;
记录校准参数并留存历史记录,便于追溯与维护。
灯源更换周期
荧光灯(汞灯/金属卤素)使用寿命一般为500–1000小时,应按使用记录及时更换;
LED 光源寿命较长,但也需关注亮度下降,必要时更换模块。
现象 | 原因 | 解决方案 |
---|---|---|
视野一侧过暗或不均匀 | 聚光器或视场光栏未对中 | 重新调节聚光器中心与大小 |
高倍镜聚焦时距物镜过近 | 物镜转盘位置无空挡 | 切换至低倍物镜后再进行粗调 |
荧光信号忽强忽弱 | 滤片松动或光源功率波动 | 检查滤光片座螺丝 / 校准光源功率 |
软件预览延迟 | USB/网络带宽不足 | 更换 USB 3.0 或优化网络设置 |
自动聚焦失效 | AF 模块参数不匹配或油膜污染 | 清洁聚焦棱镜 / 重新设定 AF 参数 |
按步骤执行:严格按照“预热→校准→装样→观察→拍摄→关机→保养”流程进行,避免遗漏关键环节。
做好记录:每次实验前后填写仪器运行与样本使用日志,便于追踪与维护。
培训与交接:新用户必须在有经验同事指导下操作,确保基本功熟练后方可单独使用。
定期校准:建立定期校准制度,包括光路校准、聚焦精度、荧光通道对位等,保持设备长期稳定。
杭州实了个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