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显微成像的清晰度与对比度;
确保多通道荧光图像的光轴一致性;
避免图像位置漂移或误差叠加;
提升图像定量分析的精确性;
实现与图像采集软件的参数匹配;
确保机械部件(如电动平台、Z轴)重复定位性能优良。
校准内容 | 推荐周期 |
---|---|
光学中心与光轴调整 | 每季度或更换部件后 |
荧光通道同轴性校准 | 每月或使用前 |
图像采集系统白平衡设置 | 每次更换光源后 |
电动平台重复定位测试 | 每半年 |
自动聚焦模块参数校验 | 每季度 |
工具:十字刻线标本、光靶板;
方法:
安装10×物镜;
在明场下对准刻线中心;
切换至相机通道,调节中继镜头或光路调节螺丝使图像中心与光轴重合;
确保旋转物镜后,中心位置偏差不超过10 μm。
目的:调整视场亮度与对比度均匀性;
操作步骤:
全部打开光栏;
聚焦样本后逐步关闭孔径光栏至图像边缘清晰;
调节视场光栏大小,使其边缘刚好在视野边界内。
问题表现:DAPI、FITC、TRITC等通道图像在多色合成时存在偏移;
解决方法:
使用多色荧光微球(如TetraSpeck);
拍摄各通道图像;
在图像软件中测量微球中心坐标;
调整滤光片转轮、荧光立方体位置,直至误差小于0.5 μm;
或使用软件“通道对齐”功能进行数字补偿。
光源偏心会造成照明不均、背景高低不一;
校准流程:
拆卸荧光灯室前端,调整灯泡位置与聚光镜位置;
使用荧光亮度均匀片观察照度分布;
直至整个视场照明均匀,中心亮度一致。
测试工具:标准厚度玻片、Z轴微动测试片;
操作方法:
启用电动Z轴;
设定起始位置并逐层扫描样本;
在多个回合中返回同一层面,记录聚焦偏差;
偏差应小于0.5 μm。
如果配有AF(Auto Focus)模块,应进行:
起始位置对焦精度校正;
回调参数设置;
与图像采集软件进行同步测试。
工具:格点校准片、坐标测试软件;
方法:
在XY轴方向按设定路径移动;
拍摄各格点图像并比对图像坐标;
定位偏差应小于2 μm;
如果超出标准,可重新标定坐标系统或调整驱动器齿轮系统。
工具:水平尺;
方法:放置在平台四角与中心位置检查;
若存在不平,应调整平台固定螺丝或更换平台支架垫片。
使用标准白平衡校准板,在明场和荧光模式下校准相机;
调节R、G、B通道增益系数,确保图像色彩真实无偏色。
每种染料或观察模式应单独设定曝光时间;
自动曝光应与手动曝光结果对比,防止过曝或欠曝。
配合软件设置拍照间隔、焦点保持与Z-stack扫描;
确保在多时间点图像中样本位置稳定;
检查是否出现光源滞后或拍照延迟现象。
使用刻度标尺图像测试;
根据物镜放大倍率与传感器尺寸确认中继镜头倍率是否合理;
确保实际成像倍数与理论匹配,避免尺寸误差。
中继镜若角度不当或镜片偏心,会导致图像模糊或边缘不清;
需调节接口位置,优化与相机光轴匹配。
异常现象 | 可能原因 | 校准建议 |
---|---|---|
多通道图像对不齐 | 滤光片安装偏心 / 软件设定错误 | 手动调节滤片位置 / 通道补偿 |
图像边缘模糊或不清晰 | 中继镜未居中 / 光轴偏移 | 重新对中光路 / 调整相机接口 |
平台移动后视场偏移过大 | 驱动器松动 / 校准片定位失误 | 紧固驱动系统 / 使用标准格点标本校准 |
自动聚焦不稳定 | 聚焦算法不匹配 / 对比度不足 | 更换AF算法参数 / 增强样本对比度 |
图像颜色异常或偏暗 | 相机设置失准 / 光源衰减 | 校准相机白平衡 / 更换光源 |
设备开机预热15分钟 →
目镜与成像光轴校准 →
平台移动精度检测与归零设置 →
Z轴聚焦范围与重复性测试 →
荧光通道顺序对位与亮度调节 →
成像接口与中继镜头调焦 →
相机图像参数调节与白平衡校准 →
保存设置参数 / 配置文件备份
奥林巴斯IX-70作为一套多功能倒置显微成像平台,其系统性能是否稳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定期科学的校准操作。完整的系统校准流程不仅能提升图像质量、提升实验效率,还能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保障科研图像结果的可重复性。
设立“显微镜定期校准记录表”;
每次校准后保存设置参数文件;
关键部件(滤光片组、电动部件)建立独立巡检机制;
实验室负责人每季度审核设备性能与图像样张。
杭州实了个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